艺术赋能乡村科技农业

发布时间:2024-12-20 12:26:37

艺术赋能乡村科技农业 | 平谷区峪口镇第二届大地艺术节



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

《环艺创新工作营》

建造平谷区峪口镇第二届大地艺术节

2024年4月19日上午,平谷区峪口镇第二届大地艺术节成功举办开幕式,这是继第一届大地艺术节成功举办后,艺术设计学院与峪口镇政府进一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的精品乡村文旅项目。

环境设计系《环艺创新工作营》课程李政、张乐、赵冠男、金岩、陈望五位教师,与峪口镇东樊各庄村干部进行深入交流,明确目标,发挥教育部样板党支部的先锋作用和 “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的实力,以“乡村振兴”为课题主线,以北服装时尚高校的特色及美育优势,以劳润徳、以劳育美、立德树人。在“大地艺术节”这样一场创意集中迸发的集体活动中,训练学生们艺术创新思维的同时,强调落地性及动手实施的能力。五位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真题真做真实践,让专业创新教育与思政、美育、劳育紧密结合。培养具未来实践力、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

东樊各庄村以科技农业为特色的生态种植、博士农场等特色自然风光,是艺术装置与大地发生联系的首选之地,是艺术作品的优秀载体。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和“艺术赋能科技农业”等理念下,运用艺术推广农业产品的影响力、扩大文旅传播、提升文旅价值。

五位教师自2023年9月始,带领60多名本科生调研、踏勘,从设计开始,即以真实的落地项目作为标准,反复验证设计,历时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了校内审稿、镇政府汇报、落地选址、工艺实施细则模拟等诸多工作,终于在今年4月12日入场,从搭建到完工用时7天,每个设计小组分工明确、工作有序、考虑问题严谨,大大的缩短了建造时间和建造成本,为整个大地艺术节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次大地艺术节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也获得了镇政府和村集体的高度评价。

本次艺术节的设计作品更注重持久性,设计小组在教师的带领下采用高强度的室外材料用作设计材料,一改学生作业普遍脆弱易坏的传统认识,让设计放的住、放的久。11件作品在峪口龙源森林公园绽放异彩。


大桃是平谷区最具标识性、最具符号化的特质性产品,月亮湖畔的装置《镜桃》采用平谷大桃的形象,搭配镭射外饰面反射天光与绿地,独特的风动板形成了像素阵列,为装置披上了科技农业的鲜明特征,让游客感受科技给农业、给生活带来的优越。


听山上的风,看山谷的景,遇山下的人。《第六空间》即是第六感--直觉。清晰的逻辑,循规蹈矩的路途,司空见惯的术语,在这里通通丢到脑后,感受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直觉前进,你的第六空间比你想象的更强大。作品采用荷兰风格派蒙特里安的设计作品作为灵感,形成强烈色彩浓度的休憩空间,周围环境的景色和设计作品巧妙的融合,在空间中营造画中景色,给游人带来心灵和身体的双重享受。


《草帽歌》设计选取草帽意向,意在歌颂与赞美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辛勤劳作,“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两端翘起设计鼓励人们与装置进行穿行互动,内部空间可停留休憩,置身于空间中,会让人无端的平静下来,褪去一身疲惫,聆听自然之声。

本次艺术节吸引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北京电视台等十多家媒体采用直播的方式对大地艺术节及相关活动进行现场报道,为东樊各庄的科技农业赋能打了一针强心剂。

这次大地艺术节是一次全新的、系统化的乡村振兴发展实践,让峪口这个小镇成功出圈,成为今年平谷桃花节期间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北京服装学院联合峪口镇,在“政府主导、高校献智,艺术驱动、社会协同”的架构基础之上,深入乡村建设,同时激活乡村沉睡的文化资源,唤醒自信自强的内在力量。以大地艺术节为契机,还丰富了乡村零售业态,打造特色餐饮,有效地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北服党旗红引领时尚红,为农民而设计“美好生活时尚工程”艺术介入乡村,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可喜成果。

艺术节作品展示

第一组

作品名称: 镜桃


设计说明:

平谷大桃个大、色艳、甜度高,远近闻名。该装置采用平谷大桃的形象,搭配镭射外饰面反射天光与绿地,期望体现平谷桃生于自然,又轻盈灵动的平谷地区形象。

第二组

作品名称:  光之声


设计说明:

光之声是色调、饱和度和光线的组合。通过声音和建筑的混合,观众通过颜色、形状犬、声音和振动的叠加体验梦幻般的现实。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改变他们的视角来发现他们自己的音乐-- -是一个单独的光谱。通过彩色方片的形式,用不同的高度和距离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个个明亮温暖的作品,舒缓人的心情,为观者带去一丝宁静。设计灵感来自“一切色彩皆以化入,声音与气味,且如曲调般绝美地鸣响。风翻动林叶,我知晓它们的勺话语。"--<盲女>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第三组

作品名称: “桃”梦空间


设计说明:

桃:也喻为“逃”,象征逃离城市的压力。

钢结构意为束缚人们的框架。框架附上以平谷四大桃作为色彩基调的阳光板,其投射出柔和阴影,营造清透感。整体错综复杂,前后错落的结构,体现城市与人群交织,缓解压力,冲破束缚。

第四组

作品名称: 第六空间


设计说明:

听山上的风,看山谷的景,遇山下的人。

第六空间即是第六感--直觉。

清晰的逻辑,循规蹈矩的路途,司空见惯的术语,在这里通通丢到脑后,感受自己的内心,跟随自己的直觉前进,你的第六空间比你想象的更强大。

第五组

作品名称: 镜花水月


设计说明:

我们组的装置为水上的月牙形装置,此装置通过艺术的形式为城市增添美感和文化气息,我们考虑到其所处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把装置设置在月牙湖中,将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使其能够与周围环境协调和谐。我们认为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符合环保理念。所以选取了环保材料和绿色建筑理念,从根本上保护城市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亮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和寓意。它象征着吉祥、团圆和希望。这个装置也包含着我们对平谷对北京的美好期盼。

第六组

作品名称: 风奏·光舞


设计说明:

风,如诗般的乐师,轻轻拨弄着无形的琴弦,流淌出悠扬的旋律,在空灵的乐章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流转。光影,则似梦境中的舞者,随着风的节奏翩翩起舞,她们在虚空中交错、缠绵,时而明亮如炽热的阳光,时而朦胧似月下的轻纱,将整个世界装点成一幅流动的画卷,目之所及一切在大地上流淌,鼓动,飞旋,相织相溶。

第七组

作品名称: 许愿树


设计说明:

我们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大家所废弃的家具和门窗,将它们转化为具有美学价值和创意性的艺术作品。老旧家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它们承载着时间的痕迹,是过去时代的见证,甚至也能反映当地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烟火气息。下层钢管搭建的框架结构和带有年代感的破败窗框相结合。体现了一种生活的世代更迭,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无声记录,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也充斥着对将来发展的无限想象和愿景。

第八组

作品名称: 春叶原野


设计说明:

本装置利用当地特色紫叶香椿为灵感,打造一个还原当地乡村风情的落地装置,地点位于平谷区峪口镇。装置所营造的尺度空间较大,足以让人在其中穿梭,感受当地特色作物带来的魅力。主要材质为钢管和尼龙绳,通过钢管弯折成不同的曲度形成骨架,使主干和叶片在三维空间中灵活展示,再以不同颜色的尼龙绳在骨架上进行缠绕,实现渐变效果。这考验了同学们对于选材的针对性以及对于工艺的了解程度和完成度。确保装置能够经受住当地气候条件,并且长期耐用。希望可以通过这个装置突出本土特色,同时宣传当地特色,为村庄带来良好效益,展现设计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不仅为当地乡村旅游带来新的亮点,也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人们在其间漫步时,感受特色紫叶香椿带来的美妙色彩,领略当地乡村风情,了解传统农作物对于地方文化的重要意义。增强对于当地特色产业的认知和理解。

第九组

作品名称: 风花舞


设计说明:

我们以鸡冠花为中心,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将红色纱布塑造成鸡冠花的形状。设计旨在捕捉鸡冠花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并通过飘逸的红色纱布将其呈现为一场视觉的盛宴。鸡冠花,以其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形状,象征着生命的热情和活力。红色纱布的轻盈和飘逸感,则如同花朵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为观众带来一种自然的和谐与美感。

第十组

作品名称: 草帽歌


设计说明:

设计选取草帽意向,意在歌颂与赞美劳动人民热爱生活、辛勤劳作,“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两端翘起设计鼓励人们与装置进行穿行互动,内部空间可停留休憩,置身于空间中,会让人无端的平静下来,褪去一身疲惫,聆听自然之声。

第十一组

作品名称:空间蔓延


设计说明:

我们以光与空间媒介融合,通过围合的空间来限制观者的行动,加以彩色阳光板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的变化,创造了多体验动线。大家会看到一个个模糊的光盒悬浮在空间之中,随着视线的靠近,由装置底部反射出的光的纹理逐渐清晰,将有限的空间通过光的反射而无限蔓延。


责任编辑:李瑞君
东樊各庄村以科技农业为特色的生态种植、博士农场等特色自然风光,是艺术装置与大地发生联系的首选之地,是艺术作品的优秀载体。
党支部于2018年12月获批首批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于2020年通过验收,2019年7月1日挂牌学校首家“双带头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