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党员指导的学生荣获院长奖——顾正晴(外国语言文学专业)

2025-05-13 14:36:32

根据《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奖评审办法(试行)》文件精神,经学生个人申报、材料审核、学院评审工作小组评议,共10位同学荣获2024年度外国语学院院长奖。他们以思想之炬照亮求知之路,用实践之笔书写青春答卷;他们或在语言翻译中字斟句酌,或活跃于赛场摘金夺银;或在公益一线传递温度,或在跨界探索中突破边界。学院特别推出院长奖·菁英集,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些优秀外院学子的成长故事。

顾正晴,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长特别奖学金;“江苏省研究生大数据与人文社科研究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学术论坛”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校十佳研究生学术创新之星;校园先锋评比获评“科技先锋”;校“优秀毕业生”(硕士)等荣誉。发表SSCI、A&HCI期刊论文2篇,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

行稳致远,力争上游

1

在扬州大学硕博求学期间,她始终牢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的求学态度,遵循“认真严谨、学用相长”的学习态度,坚持“钻研创新、求实求真”的科研态度。作为外国语学院的一份子,她怀揣“全球视野、家国情怀”,认真研读国内外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的文献,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作论文宣读,积极参与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促进了国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以及国家形象在国际上的展现。

学海无涯,求是创新

2

初入扬大外院学习时,该生对学术和科研是懵懂的,不清楚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在哪里。在导师田德新老师的带领和帮助下第一次参加“首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品牌传播国际论坛”,撰写了“水文化”主题相关的学术论文并在会议上作论文宣读。恰逢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大运河国际形象提升”相关,她在搜集相关资料文献的过程中逐渐对“大运河”“水文化”“国家形象”等研究方向产生兴趣,并在该领域不断钻研探索,在省级期刊发表论文,毕业论文也做的是与水文化相关的《水与生态环境》汉英翻译实践报告。“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对运河文化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她除了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以外,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扬州市南水北调源头公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等地进行田野调查,同时参与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志愿服务,扬州市大运河中心举办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理事会年会志愿服务等志愿活动,以学促用、学用相长,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运河文化的精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术创新。

砥砺前行,恪守初心

3

在研二上学期,她申请了学院的国际交流项目,去美国访学了四个月。这段异国求学经历让她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便报考了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继续跟着田老师读博。厚积薄发,行远自迩。有了硕士期间的积累与沉淀,读博之后,该生继续在运河文化遗产、国家形象传播等领域深耕,力求严谨的同时追求创新突破。通过学习课堂专业知识、聆听专家学者讲座、参加国内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了解前沿创新知识,探索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提高自身科研素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经过不懈努力,在读博第二年,她终于在“江苏省研究生大数据与人文社科研究跨学科融合与创新论坛”学术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时在SSCI、A&HCI国际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从硕士到博士,从学术小白循序渐进,成长为独立的科研人,该生在学术路上不断进阶,不断攀登。她知道,学无止境,科研路漫漫,“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品质必不可少。

顾正晴以“博学审问、慎思笃行”为信条,从硕士到博士,从学术探索到田野实践,始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她深耕运河文化翻译,助力国家形象传播;投身国际学术交流,拓宽跨文化视野;扎根科研创新,勇攀期刊高峰。在志愿服务中践行青年使命,在学科融合中突破边界。她用行动诠释了“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学者韧性,更以家国情怀为底色,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知而行远”的卓越风采。未来,她将继续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舟,在世界的浪潮中传递中国声音。


责任编辑:焦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党员指导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顾正晴同学获得院长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