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力量。在当前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基础教育师资强化迫在眉睫,高校与中小学协同推进教师教育朝着常态化、规范化与长效化方向发展是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地方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输送和培训的主要基地,在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战场,应深度参与其中,肩负助力地方基础教育师资强化和教育振兴的时代使命。基于此,构建“一体化•双融合•三协同•四联动•五提升”的豫章师范学院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为高校与中小学搭建联通平台,建设成具有共同目标的“互惠共生”式合作共同体,既顺应了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求,又契合了高校教师教育人才高质量培养的发展需求。
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
基于终身教育和OBE理念,以产教融合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实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互通。制订职前职后一体化实践课程体系。打造了“七位一体、全程融合”乡村体育教师助力培训新模式,即“引+联+合+分+磨+评+延”一体化,推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农村“准体育教师”向合格体育教师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通过“国培计划”,助力1875名乡村体育教师提升职业能力,且国培案例在教育部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同时也在实践上“反哺”高校教师。优质乡村实践基地建设、支教活动和“双导师制”培养等浸润式实践活动,在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同时,为乡村学校体育的开展提供助力,并得到了合作学校的充分肯定。
重构以能力为导向的“双层融合”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双层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解决高校和中小学之间体育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育实践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技能结构,重构师范技能、运动技能和双层融合三大课程群。师范技能课程主要指通识教师教育课程,重点发展教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教学技能;运动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课程,重点发展教学技能中的动作示范能力;双层融合课程是师范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融合,重点加强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之间的融合贯通。三大课程群可系统性、递阶性地提升师范生体育教学素养。
创建“三维协同”实践体系
学院着力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的体育教师,创建贯穿教育全程的“三维协同”实践体系。育体与育心协同:挖掘思政元素,发挥体育的育体与育心价值。通过“双融双育”“红色走读”“223工程”“体映豫章红”“豫章师范学院赞贤志愿服务队”等品牌项目弘扬红色体育精神,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在志愿服务中强化品格教育。线下与线上协同:利用课程丰富的线上资源和互动功能,提高学生线下课堂学习积极性;借助教学案例资源库丰富学生课后学习资源,指导学生线下进行说课、无生课试讲等各种教学技能实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搭建了教师教育类课程虚拟教研平台,为师范生、高校教师和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和多维协同提质通道,助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堂教学协同创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并通过体育竞赛、教学技能比赛、裁判技能比赛、校园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体育教学实践能力。
搭建“学、训、赛、考”闭环式实践体系
搭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训、运动比赛和职业技能考核四个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形成“学、训、赛、考”四环联动的闭环式实践体系。学训协同:课内外一体化理实相融。依托“2平台2团队3基地”的“223工程”、赞贤志愿服务队、第二课堂活动、运动训练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和理实融合的能力。以赛促练:以体育竞赛为导向,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争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竞赛和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助力达成“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赛考结合:通过体育运动比赛、教学技能比赛、裁判技能比赛“三赛合一”实践模式,巩固和提升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评促学:通过各种校内外体育技能和教学技能的竞赛与考核,激发学生自主提升教学技能的内驱力。
实施“五提升”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五种实践技能的提升。提升教学能力:在实践课程中增加教学技能展示环节,提高学生教学能力。提升体育活动指导、沟通合作能力:在学校体育文化节、运动会等平台上,安排学生到各个二级学院指导参赛队员选拔与训练工作,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指导与沟通合作能力。提升竞赛组织能力:学校注重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天天有运动、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10余项体育赛事贯穿整年,这些体育赛事的组织与开展均有体育专业学生完成,提高了体育竞赛组织能力。提升班级管理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还将担任助理班主任的工作,协助完成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自模式实施以来,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育人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育体与育心互合:弘扬红色体育精神。永葆为党育人的教育底色,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与育心价值,传承红色体育基因。如团队弘扬红色体育精神,服务老区留守儿童。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1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乡村体育振兴服务队”为瑞金留守儿童开展红色体育文化素质拓展活动,其中新华社刊发的“在红色体育中激荡青春力量”浏览量达142万次。理论与实践互生:有效提升学生体育教学技能。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注重理实相融相生。近5年,在国家级、省级各类比赛中获得金牌144枚,田径运动队获得江西省“高校竞技体育贡献奖”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与职业技能大赛,在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科研与教学互融:教学改革成效显著。项目团队围绕乡村学校体育教育开展了10项体系化的课题研究,并不断探索科研成果支撑教学改革实践的路径,为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等提供有力支撑。其次,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经团队不懈努力,已立项4项省级教学质量工程,2020至2022年间每年认定一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产生了良好的课程改革示范效应。搭建U-S沟通虚拟平台,实现高校和乡村体育教师“互惠共生”。将自建的“国培”SPOC在线课程推广至乡村体育教师,分享优质的教学资源,搭建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师交流、教研和学术沟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