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领航 艺术赋能: 校地共建谱写大汤坞新村和美共富新篇章

来源:原创 发布时间:2025-08-21 13:49:04

领航 艺术赋能:

共建谱写大汤坞新和美富新篇章

——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环境设计教工党支部

“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中期工作总结

根据全省“百个艺术院系支部联村共建”项目部署要求,我院环境设计教工党支部与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新村党支部扎实开展联村共建工作,立足大汤坞新村作为“印纹陶”文化遗产核心区的独特资源禀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艺术赋能为路径、以实践育人为目标、以融合创新为驱动、以村民满意为根本,将共建内容走深走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共建根基

学校及学院党委高度重视联村共建工作,将其作为服务国家战略、深化立德树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环境设计教工党支部具体牵头落实,将共建工作纳入支部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

(一)组织领导有力:成立由学院党委领导、支部党员骨干、专业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定期赴村调研、对接需求、研讨方案,确保工作方向明确、推进有序。

(二)深度融合机制:探索建立“支部联学、资源联享、活动联办、项目联推、成果联享”的“五联”工作机制。支部党员与村党委成员、村民党员代表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乡村振兴政策,研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路径,将党建活动融入乡村建设现场,实现了党建与业务、高校与乡村的深度嵌合。


图1 环境设计师生赴大汤坞新村实地测度开展调研

先锋作用凸显:教工党员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古窑遗址,带领学生团队攻坚克难。在项目规划、文旅策划、沟通协调等环节,党员师生冲锋在前,发挥了核心骨干作用,有效凝聚了师生党员力量,形成了服务乡村建设的合力。

二、聚焦艺术赋能,激活乡村脉动

紧密围绕大汤坞新村“印纹陶”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这一核心需求与环境提升、产业赋能等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学院考古学、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联动优势进行系统性艺术介入。

(一)深度调研与文化挖掘:项目伊始,师生团队即对进化镇域内已发现的30多处印纹陶窑址分布进行了系统性田野调查与文献梳理,建立了初步的窑址文化地理信息库,为后续所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战略规划与产业策划:以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为核心切入点,师生团队与村委、镇政府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大汤坞新村乡村发展规划概念方案》及《印纹陶主题文旅产业策划方案》,明确了“文化遗产引领乡村振兴”的整体定位与发展路径,为村庄长远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蓝图指引。

)乡村人居环境美化提升:发挥专业优势,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节点、道路沿线等提出系统性微改造、精提升设计策略。设计团队运用本土材料、融入印纹陶文化符号,完成了村口标识系统优化、景观小品设计、公共休憩空间改造等概念方案,提升了村庄整体风貌与审美品质。

文化遗产创新传承:深入挖掘印纹陶、窑火文化内涵,创作了一批艺术作品方案和文创产品原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师生正以“土与火之歌”为主题的设计方案,参加浙江省乡村振兴大学生设计竞赛,以赛代练的同时,在不同平台提升大汤坞新村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深化实践育人,社会责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

将联村共建项目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思政教育课堂,全面推动“真题真做”,引导师生将设计与论文落在乡村大地上。

(一)思政教育新载体:师生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深刻理解了国情、社情、农情,增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乡村振兴的活力,坚定了文化自信。

做”教学改革将大汤坞新村的实际需求,如印纹陶遗址公园设计、稻田茶歇与悬崖咖啡空间、文旅业态规划等,直接引入《建筑初步与空间设计基础》、《毕业设计》等核心课程,作为学生的设计选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主动性,产出了一批高质量、可落地的设计方案。


2 大汤坞新村党委书记来我院参观毕业设计展

成果展示与社会反馈成功在大汤坞新村省级文保单位汤寿潜故居举办“党建领航·乡振有我”课程设计成果展,集中展示同学们基于大汤坞村真题的设计作品。展览获得了当地政府、村民和来访游客的高度评价,成为校地共建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公开展示和交流机会。


3 汤寿潜故居举办“党建领航·乡振有我”课程设计成果展

学术成果与人才培养:项目的深度参与,直接催生了两项以印纹陶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大汤坞村空间更新为主题的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及设计,体现了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高水平结合。学生在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专业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全面升华。


4 真题真做”——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

四、探索融合创新,构建长效机制

在共建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形成“党建+艺术赋能”特色路径

创新共建模式:形成了“高校党支部+村党组织+师生团队+村民”多方联动的协同共建模式,确保了信息畅通、需求精准、落地有力。

搭建有效平台:建立了“定期会商+线上联络+项目工作坊”的交流平台,保障了合作的持续性与有效性。课程展、竞赛获奖等成果,也成为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宣传平台。

探索长效机制:致力于推动从“项目输血”到“产业造血”的转变。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策划,为村庄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思考如何通过设计驱动激发内生动力。

形成特色路径:成功探索出一条以“党建联建为纽带,文化遗产(印纹陶)活化为核心,真题真做为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介入为切入点,竞赛展览为助推器,推动农文旅融合共生”的共建路径,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可推广性。

五、立足村民满意,聚焦发展痛点,共建工作获得广泛认可

始终坚持“从乡村中来,到乡村中去”的原则,将村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

需求导所有工作均基于扎实调研和充分沟通,规划与设计提案切实回应了村庄发展愿景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积极参与:村民在调研访谈、方案讨论、课程展观摩等活动中表现出高度参与热情,村民倍感自豪,增强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发展的信心。

高度认可:结对村村党委、村委会对共建工作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高校师生不仅带来了村庄急需的专业规划和设计,更通过竞赛和展览大大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切实解决了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成效显著,群众可感可及。

六、阶段总结与展望

本次联村共建工作,是环境设计专业服务社会、践行“美中国”战略的一次成功实践。通过党建引领,有效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通过艺术赋能,系统性助力乡村发展;通过“真题真做”,极大提升育人成效;通过融合创新,探索可推广的机制路径;赢得了镇、村两级领导及村民的高度认可。

后续将进一步深化与大汤坞新村的合作,推动文旅规划与产业策划的逐步落地,并在文创产品开发、数字遗产建设等方面深化合作,不断巩固和扩大共建成果,为谱写大汤坞村乡村振兴新篇章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


责任编辑:于慧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环境设计教工党支部环境设计教工党支部与萧山区进化镇大汤坞新村党支部扎实开展联村共建工作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