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领青春湿地梦 科技构筑和美乡村情
城市建设学部党支部现有中共党员58人,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党支部顺应北京市发展要求,立足学校发展方向,发挥专业特长,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生态文明建设三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年来,城市建设学部立足属地需求,发挥专业优势,在汉石桥湿地开展实践育人,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一、结对共建齐步走 生态家园同守护
北京汉石桥湿地,是北京市平原地区唯一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校城市建设学部党支部、学生第一党支部积极响应美丽中国、和美乡村建设号召,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联合共建。以红色“1+1”为平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各方力量,推动湿地总体规划落地实施,共同守护生态家园。
在共建过程中,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以其在湿地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专业团队,为学生们搭建了实践平台,提供了实践场地、培训指导、安全保障等。
我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发挥组织功能,专业教师连同辅导员,组织学生党员带领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同学积极参与调研。同时,学部将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以更好地服务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我支部教师带领学生参与了湿地环境监测、数据采集、政策建议、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这些举措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湿地保护,在实践中受到专业启迪,强化理想信念。
二、红色引领聚合力 绿动再现和美村
为有效提升湿地保护与村庄发展的协调性,对汉石桥湿地所在镇7个村,进行湿地保护宣传和湿地保护研究。在支部教师的指导下,团队通过多种先进方式对乡村形态进行采集分析,形成了包括汉石桥村人口、社会、文化、生态等的数字管理系统,提升了村庄对村内各项数据的管理效能。基于已有数据,利用3S技术,对汉石桥村和牌楼村的城市内涝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专业人员密切合作,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反演和治理方案,为汉石桥湿地的保护和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汉石桥湿地总体规划实施落地过程中,支部教师带领学生应用低空摄影测量技术开展了科学分析,提供了技术咨询,并用双脚丈量了湿地的边界范围,成功恢复湿地面积10公顷,为湿地的基础面积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我们还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考虑汉石桥湿地的自然定位,功能需求等,设计了汉石桥湿地科普馆效果图。此外,我们开展了湿地调研、评估工作,完善了“湿地体检”体系。通过建立年度“湿地体检”体系,有效监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了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为提升汉石桥湿地的环境质量,依托汉石桥湿地责任规划师工作,双方共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和提升活动。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参与湿地的水质监测、植被保护和鸟类环志工作等;管理中心则加强对湿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加大了环境执法力度。此外,双方还通过多种措施,推动公众、社会组织、企业共同参与湿地保护。
为提高公众对汉石桥湿地的认识和了解,双方共同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宣传和培训活动。特别是,2024年9月-2024年11月,我们协助北京市顺义区秋季社会大课堂,面向顺义区26所中学近6000余名学生进行了湿地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公众对汉石桥湿地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湿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支部携手映初心 双向驰骋赴共赢
支部与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的联合共建以来,汉石桥湿地环境明显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利用专业知识助力生态文明的意识显著增强。
学生基于在汉石桥湿地展开的工作,成功申报了《湿地卫士——汉石桥湿地保护行动》(2020年)、《基于视觉景观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以汉石桥湿地保护地为例》(2021年)、《北京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研究——以汉石桥湿地为例》(2022年)、《北京湿地鸟类行为调查研究》(2023年)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中市级项目3项。指导教师团队获得北京市2020年度优秀责任规划师称号、北京市2021年度优秀责任规划师、北京市2023年度优秀责任规划师。汉石桥湿地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项目入选北京市科协2024年度最佳科技科普志愿服务项目。相关成果获评第七届首都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奖二等奖、新时代北京高校创新示范项目。
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把汉石桥湿地打造成为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