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根基 课程思政育新人 —《机械系统动力学》省级课程思政案例建设模式
在学院统筹引领下,课程教学团队以党建为抓手,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与经验做法,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培养机械领域高素质人才筑牢了思想根基。
(一)党建领航,锚定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定期开展 “党建 + 课程思政” 专题研讨会,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路径。党支部以 “立德树人” 为根本任务,围绕机械行业发展历程、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等核心内容,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如何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始终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同频共振。在党支部的带领下,教学团队还建立了 “党员教师示范岗”,由党员教师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整个课程教学团队的思政育人能力提升。同时,党支部积极对接企业党组织,邀请机械行业的党员专家、技术骨干走进课堂,分享我国机械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成果与党员工程师的奋斗故事,让学生在真实案例中感受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二)深挖案例,打造课程思政鲜活载体
《机械系统动力学》涉及振动分析、动力学建模、控制系统设计等关键内容。教学团队在党支部的指导下,摒弃 “思政元素生硬植入” 的误区,深入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素材,打造了一系列贴合课程内容、富有感染力的课程思政案例。如在 “振动控制技术” 章节教学中,团队以 “中国高铁减震系统研发” 为案例,详细讲解动力学建模在减震技术中的应用,同时引入我国高铁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发展历程,以及科研团队攻克核心技术的艰辛故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爱国热情与创新斗志。在 “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 教学模块,团队结合 “嫦娥探月工程机械臂动力学仿真” 案例,介绍仿真技术在航天装备研发中的关键作用,展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学生树立 “科技报国” 的远大理想,培养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此外,教学团队还收集整理了国内机械行业优秀党员企业家、技术能手的先进事迹,融入课程教学,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价值观。
(三)创新做法,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见效,教学团队在党建引领下,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团队创新采用 “思政 +项目式教学” 模式,将课程知识点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设置 “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动力学优化”“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 等项目课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员教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产业发展需求,思考如何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同时,团队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红色工程虚拟实验室”,还原我国重大机械工程建设场景,让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感受国家建设的艰辛与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考核评价方面,团队建立了 “专业能力 + 思政素养” 双维度考核体系,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思政素养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课堂表现、项目报告、心得体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打破 “唯分数论” 的局限,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与专业能力的协同提升。
《机械系统动力学》教学团队,进一步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同时发挥该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院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机械人才贡献力量,为我国机械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