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思录---网课教学手记
2020开年,因为新冠病毒的影响,国人的生活仿佛一夜中按下了暂停键。宅家、禁足、修心,成为每个人的常态,史无前例。招生考试延期,开学推迟,“停课不停学”的倡议,原先熟悉的课堂教学要转战网上,我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认知。在每天关注疫情进展的同时,真盼望着学校能早些开学,因为按照教学计划,春季开学四周后就有我的课程。
一想到“网课”,我的头开始发蒙,怎么办呢?对网络颇陌生的我来说,甭说不会运用各种操作软件,那熟悉的手把手、面对面的传统艺术教学,没有了课堂教学环境,对着一台电脑,向着班级分散在全国的31名同学授课,怎么授课,真是让我一筹莫展。老教师瞬间秒变成“新手”,忐忑地预想着“上路”的各种状况,不安一直盘旋。
学校组织培训会议,了解钉钉平台,因为没有实战,只是听着“纸上谈兵”,不过也算是网课的启蒙吧。侄女帮助下载,我终于也加入了全民“钉钉”行列。先建了模拟群,尝试去打开每一个图标,感受其中的应用方式,慢慢摸索。屏幕分享只适合课件讲解,如何解决讲课与示范之间的矛盾,从讲到写,该如何切换呢?……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有了思考,必定要主动去找方法。
课前准备 如沐春风
教学内容的网格设计
大一学生《千字文》课堂教学,我已烂熟于心。走入课堂,我只需将想讲的内容在脑海中梳理,面对学生感性地漫谈,虽有先后秩序,却可以自由地穿插在三周教学时间段中。网课来临,将固有的授课形式一概打散,教学经验也变得“云游”起来,一切得从零开始。那些熟识的常理,似乎必须编织成有明确序列、层层递进的结构,得特别关注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且有序地镶嵌在极其有限的课时结构中。为此,重新书写教学纲要,将教学内容尽可能分层、理细、落点,成为首要工作。
花了几天时间,我将以前的教学笔记翻捡出来,做了“网”格化的梳理,每次课讲什么,怎么讲,甚至要细化到课堂示范选取哪些字。当一层一层地去抽茧剥丝,你会发现,原本课堂教学中顺其自然的讲述内容,转到线上时必须把它切碎,尤其面临没有直观实物的教学现场,要讲解的对应点在不断产生增量。如第一课“书法入门”节,常识性的知识,诸如工具、姿势、用笔、舔墨等,必须一点一点地按先后顺序加以陈述,避免交集和散乱。以前的“漫”讲逐渐精准聚焦转“实”,教学向理性回归。
视频教学的切实联合
艺术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手写示范。讲课、示范在不同的空间角度,而电脑传输只有一个摄像头,如何自由地进行切换?有经验的教研室同道提醒我“拍点小视频”。根据教学纲要,我将“小视频”分为课堂讲解和有侧重地示范两个版块。课堂针对“理法”的讲解,为避免空中的隔靴搔痒,我尝试边讲边写,留下墨迹“板书”,结合传统书论,更加深同学的直观认知,力求将“意会”的抽象艺术语汇引发个性化的想象联想。而在对应的示范练习中,同学不仅可以看清我用笔时的基本动作,更在笔墨的行进中,就当堂课的要点作针对性的讲解,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这种集约化讲解、有侧重地书写,有效地解决了讲与写之间转化的难题,让教学内容更加丰满且切实联合在一起。
以前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存于过程,少有痕迹,网课却有特殊的福利,通过视频,将教学的每个单元、环节、细节毫发毕现地保存下来,留存了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料,借着重播功能,方便同学反复观看并不断学习;另一方面,提前拍摄视频,将课程进行分节,教师对授课情况了然于心,直接提高了课堂讲课的效率,避免一些突发情况发生。
课堂讲解 循序渐进
作业讲评的多样尝试
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唯有通过作业呈现。线上课如何进行传统意义上的作业检查和讲评呢?班长与我建议建立专门的微信学习群,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次课后,同学们都在群里按时提交了作业,我在第二次课中,就作业中的共性问题做了集中简要讲评,但感觉这些关注“面”的方式总是太过笼统,教学仍是要落到每个学生个体“点”上的。
然而我认为,这种作业讲评方式虽然关照了个体,但缺少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对作业的集中讲评,也缺失了彼此间相互学习、提升审美之“眼”的氛围,得加以改进。于是,我尝试下载每个同学作业,用编辑软件对有感受力的书写“打红圈”,第二天在课堂教学中让大家集体“围观”,我一一讲评,肯定并勉励。同学可以顺着讲解,时时与我的眼睛相互对照。这一改进方式,聚“点”成“面”,将线上个体的学习连接到集体课堂,找差距、明方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特殊时期的人生教育
结课除了实践作业外,尚有一份心得感想,提倡手写,有自我独到体会,且给文章取一有意味的标题,是想见及同学的思想、文笔以及心性,所谓的见字如面、落字成暖。当晚收到所有文字,我连夜阅读,隔屏透过个性“笔迹”,不断地收获惊喜。几乎所有同学都谈到通过书写,摒弃了浮躁,内心收获了从未有过的平和、宁静、耐心和专注,享受书法带来的快乐。很多同学提及自身在短暂课程中“脱胎换骨”的进步,内心感受到巨大喜悦与舒畅,称这是“认识自己的课程”,带着温暖与喜悦,走进了书法的大门,生发了书写的兴趣。有同学从书写中找到了“绘画异曲同工之妙”、“书法中的设计”、“三维形式法则”。更有同学发自肺腑地感叹“简单的墨色与宣纸,创造出竟是这样一个梦幻的世界”。而荆州杨同学“汉字,真得很美”一语,直击我的心扉,她给文章按标题为“此情可待成追忆”……从同学们这些质朴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开设这门“无用”课程的初衷和深意,作为老师,欢喜心油然而生。
更多内容
请关注专业基础教学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