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访谈:学院关工委委员于梅芳老师

2025-11-11 10:31:40

“我就是想把课讲清楚,把标本做好,不丢了我们这一行的根本。”窗前阳光洒在她银白的鬓发上,九十高龄的于梅芳教授,言语温和坚定。在她家中,我们倾听了一位老一辈动物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从教记忆与精神传承。

从1956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到几十年扎根教学一线,学院关工委委员于梅芳老师不仅见证了中国高等兽医学的发展,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基础为本、教学为魂”的信念。

清贫中求真:“那时候做标本,连风扇都没有,全靠手工、靠天。”1956年,于梅芳成为中国农业大学五年制动物医学专业首届学生。那时的校址尚在罗道庄,解剖实验课在极为简陋的环境中开展。无通风设备、无防护用具,师生亲手制作的骨架标本,往往熏得双眼红肿仍坚持不懈。读书期间学校组织教师赴内蒙古农牧学院制作马干标本,四五个月寒冬野外作业,全靠经验与自然风干。这批标本至今仍在教学中使用,静静地见证着一代动医人的技艺与执着。

“解剖结构不能乱,层层讲清楚,基础不能丢。”作为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组的骨干,于梅芳长期承担解剖、组织胚胎两门课程。她既讲课也编教材、做标本、备教具,始终坚持:“课要一刀一层讲明白,不能图省事。”她回忆起老同事许国华老师用一生专注标本制作,留下的教学标本至今仍在使用。“现在年轻老师条件好,但更要沉下心来教书。”她语重心长地说。

“当年填志愿,大家都主动去新疆、北大荒。”彼时的动医学子,把奔赴边疆视作首选。1961年,于梅芳毕业时也准备远赴新疆,却因教学需要被学校“硬性”留用。“其实当时挺失落的,但任务来了就干,没多想。”60年代,中国农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西迁延安,于老师随校进入清泉沟、蛇沟办学。条件极其艰苦,饮水靠天未亮去山脚挑,和丈夫在一座废弃土窑居住,生活、教学都在最简陋状态中进行。“我们没觉得苦,只知道任务来了就要完成。”她还提到,一次蛇沟惊现大蛇,全班惊动,学生与老师协力制服;也记得两位教师因烧荒殉职的沉痛往事。那是一个以奉献为常、以朴素为本的年代。

“我们这个专业,就是靠一代代人接下去。”提及往昔照片,于老师一一点出曾经的同事与学生。她回忆起张鹤宇老先生,中共地下党出身,终身从事教学科研,他研究的大熊猫牙齿结构一度被引用至航空医学设计中,是那个年代基础兽医学科研的高光。得知如今教研组以年轻教师为主,于老师欣慰地说:“现在你们条件好了,要把这门课教好,不能让队伍断了。”她提醒年轻人,在科研与教学之间找到平衡,守住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课教不好,后头的都白搭。”她始终强调,“解剖课得一层一层地讲清楚,不能急,也不能省。研究方向可以多样,但教学不能乱套。学生基础打不好,后面什么课都学不明白。”这份对“教学为本”的坚守,正是她一生的教育信仰。

“你们现在有恒温通风、有保存液,条件是我们那时候不敢想的。”临别时,于老师语重心长:“这些骨头、这些标本、这门课,是我们这代人一点点传下来的,你们接住了,就得继续传下去。”那些依旧被使用的马骨、犬体标本,静静地陈列在教室角落,见证着一代又一代动医学子的成长。而它们的制作人、使用者、守护者,于梅芳老师,也将毕生精力倾注于这门课程与它背后的学科根基。

动医学科发展之路,从不平坦;但在她与无数前辈的脚印中,我们看见了初心不改、坚守如一的真正教育者身影。

图片1

于梅芳老先生

图片2

于梅芳及其同学在农大主楼前合影

图片3

于梅芳和党支部教工合影





责任编辑:周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访谈学院关工委委员于梅芳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