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作为重要的口粮品种,对我们守住“口粮绝对安全”底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双季稻区、稻油轮作区和东北寒地稻区,水稻适宜生育期不足,茬口紧张,是制约当地优质水稻发展的关键问题。
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职工党支部的刘彩玲教授从水稻栽植的整体系统考虑,创新研发了水稻大钵体毯状苗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充分发挥了水稻钵苗栽培高产优质的农艺技术优势和高效精准机插秧机械化作业优势,培育高素质壮秧大苗,有效缩短了插秧后秧苗缓苗期,延长了适宜机插秧龄,解决了水稻适宜生育期不足难题,同时还能够降低受灾风险,促进农药减施,最终实现增产增收,为水稻机械化作业开拓一条新的技术模式。
刘彩玲教授参与大钵体毯状苗播种育秧作业
自2015年起,在农业机械化工程教职工党支部的带领下,刘彩玲、宋建农、王继成老师在全国十多个省市的水稻主产区进行推广该技术,并举办相关培训。目前已在双季稻区的江西省樟树、瑞昌、临川、奉新、南昌、高安、上高、永修、上饶、铅山、抚州、湖南省汨罗、湘潭、常德、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兴安;稻麦轮作区的江苏省连云港、安徽省凤阳、五河、芜湖;河南省淮滨;西南丘陵山区的重庆市垫江、涪陵、巴南、永川、梁平、稻油轮作区的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思南县、修文县、桐梓县、稻菜轮作的云南省保山市,以及东北寒地稻区的黑龙江垦区七星农场、创业农场、前哨农场、吉林省松原、辽宁省盘锦等多地国营农场、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农机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了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很好的解决制约以上稻区水稻生育期和机械化作业问题,取得了良好试验示范效果。
现场培训
国试验区平均数据显示,与传统机插秧作业比较,亩均增产约80~120kg,亩均增产约10%~20%以上,亩增纯效益200元以上,每季可减少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次数2~3次,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目前已在全国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该技术于2019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主推技术,2021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十大引领技术”,并在江西、重庆、云南多省份多年列为农业主推技术。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