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工第四党支部巧用“师生午餐谈”深化师风建设

2025-06-10 11:05:14 蒋萌 何一凡

“老师请我吃饭?我有点不太敢去。”

一顿饭过后……

“真香!”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下沙校区6号学院楼里十余名大学生和数学教师围坐在桌边,边吃边聊,气氛欢快“同学,明天中午有时间一起吃个便餐吗?”因为一条短信几名同学踏入了与老师共进午餐的奇妙之旅。同学们从最初的犹豫胆怯,到饭桌上的热烈讨论,到最后收获不少“干货”,满载而归。老师们听到了中肯的建议,了解到学生的真正需求,为深化“三风”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这场以午餐谈”为平台的师生交流,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体会到了“真香”定律的魔力。

破冰之策,饭桌灵感

“午间谈”是浙江财经大学数据科学学院教工第四党支部坚持多年的活动,党支部的老师们大多是数学专业教师,他们利用中午休息时间,约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解答数学难题,纾解学习压力。但老师们也经常苦恼“聊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

“网上生龙活虎,线下‘我是社恐’。很多00后孩子都是这个状态。我看朋友圈觉得挺活泼的学生,叫过来当面谈谈,就不爱说话。”方诚老师这样描述一些学生的特点,他觉得传统的一对一谈话模式在师生关系“升温”方面发挥作用太慢,无法让师生之间尽快建立信任,提升交流和帮扶的效率。作为青年教师,他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思维活跃,了解到其他老师也有同感之后,他向支部书记王毅提出:“现在流行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我们学校的食堂在周边高校里还是好评比较多的,要利用好这个优势。”他提议,在“午间谈”的基础上,增加“吃”元素,变为“午餐谈”,让师生在共进午餐的过程中迅速拉近关系,在轻松的氛围里交流得更深。

支部书记王毅立刻支持了方诚老师的想法。他认为,学校正深入推进“三风”建设,支部成员们都迫切地想要听到同学们的心声,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另一个视角的思路。他曾了解到,一些学校采用师生在食堂共进午餐的形式,让师生们增进交流。但学校食堂比较嘈杂,谈话效果不好,人来人往的公共空间也不利于同学们勇敢说出心里话。他向学院申请了小会议室作为活动场地,又订好了食堂盒饭,动员凌莉芸等4名支部骨干成员进行了第一次“师生午餐谈”尝试。

图片1

破冰之旅,饭桌热聊

起初,面对平日里严肃认真的老师,同学们难免拘谨,来到小会议室门口,却张望着不敢进去。然而,一声热情的招呼来吃饭吧”,如同破冰之锤,瞬间打破了尴尬,同学们纷纷入座。

聊天从饭菜的口味、生活的习惯开始。渐渐的,话题自然而然转向了学业规划与成长烦恼。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学习故事,畅谈未来计划师生们讨论如何平衡课堂学习与课外竞赛实践,讨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讨论教学设计的优缺点有的同学甚至大着胆子“告状”某位老师上课的进度有点快,他跟不上。

不知不觉,临近下午的上课时间,“午餐谈”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纷纷感叹这次活动是一场“真香”的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同学们获得了全方位的指导,老师们了解了同学们在当前学习和长远规划方面的疑惑和困难

同学们都散去后,数学系主任郑超和支部书记王毅留下来,认真用纸笔记录下刚才同学们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在‘午餐谈’里聊教学,效果比我想象的还要好。”郑超说,他将把同学们的建议吸收到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计划中去,也会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帮助支部党员教师更好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

图片2

在第一次“午餐谈”谈话尝试后,教工第四党支部在每个月的第一周固定开展“午餐谈”活动,已先后有30余名学子、10余名教师参与,征集和整理关于教学方法、育人模式、校园文化等相关意见建议20余条。支部书记王毅认为,“午餐谈”的作用是帮助老师放下身段,用更加热情亲切的方式,去探究学生究竟在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支部成员、数科学院副院长郑松表示:“掌握学生的深层需求和实际关切,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前提。我们希望通过此类调研方式,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风学风,强化育人成效,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数据科学人才和培养有较高数据素养的复合型财经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鲍香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教工第四党支部通过“师生午餐谈”活动,促进师生交流,提升教学质量,深化“三风”建设,推动教育方式更贴近学生需求。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