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红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插在科技的最前沿”
2021-08-31 20:30:50
杨金
字号【
大
中
小
】
在百年奋斗非凡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浙江大学“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浙大人”专栏,充分发挥学校红色资源优势,教育引导师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优良传统,坚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信心,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百年献礼。今天,我们走进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党支部。
优秀组织
带上智能眼镜,伸出手,就可以在混合现实MR技术支持下,翻动陈望道桌前的《共产党宣言》,身临其境观看当年习总书记讲述“真理的味道故事”的视频;
透过一个平板,就可以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点击播放动态视频,纵览我国在乒乓球界的历史荣誉;
多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的AR深度观看内容静待体验……
一场科技感十足的数字化党建展,正在浙江大学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热进行;该实验室的教师党支部也于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从“浙江大学党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到“城市大数据智能选址平台”,从“智能乒乓球大数据平台”到“全球尺度三位大气数据可视化平台”……这个支部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产品,对接党建需求、地方发展需求、家国需求,始终坚持“将红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插在科技的最前沿。”
善用专业“武器”,战役科技前沿
拿起手机,给脸部做一次三维扫描,数据导入自动化程序,30秒后,便能自动生成完美贴合眼眶的几何形状;紧接着,一个“量脸定制”的护目镜就可以由3D打印技术生产出来。
2020年初,战疫一线,传统护目镜在医护人员脸上留下的深深勒痕让人痛心。传统护目镜尺寸单一,长时间紧勒皮肤会造成严重“压疮”,存在破口感染风险,近视人员更是层层眼镜,非常不方便。
发现这些问题后,支部的周昆带领团队研制出“量脸定制”的护目镜。周昆说,程序能快速完成包括尺寸、倾角、镜眼距、桩头张角等数十项参数的优化计算,让描述护目镜形状的几万个“点”能通过不断调整最终完全贴合人脸。在杭的医护人员试用后表示,这种护目镜整个镜圈贴合在眼眶上,脸上的压迫感分布比较均匀,佩戴一整天,压痕也不明显。
同样的,疫情期间,支部书记陈为很快就发现疫情数据可视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联合阿里云天池平台发起全国疫情数据可视化公益行动,旨在为抗疫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工具,支持快速直观的疫情分析,为疫情的防治提供可靠、可理解、易沟通的信息。
同时,陈为在浙江大学“数·智”大讲堂开设公益直播“精准智控·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及应用”,观看人数高达近万人次,并为巴基斯坦科技人员“人工智能在抗击新冠肺炎领域的应用”培训班授课。支部副书记巫英才研究员紧跟疫情发展动态,每周为中央网信办制作“全球抗疫大数据报告”。党支部的教师们发挥己长,顶在战疫科技前沿。
三大“拳头产品”,赋能智慧党建
屏幕上,党建数据真的动态“跑”起来了,各学院之间的不再是“信息孤岛”,整个学校相关实时数据“尽收眼底”,再现党建大数据的不同维度和细粒度,这就是实验室在重点建设的“党建工作仪表盘”。
通过开发了党建大数据分析平台,助力浙江大学党建“智慧升级”,该平台力图打破数据隔离,通过数据采集、清洗、分析,实时呈现直观的数据可视化成果,为你用数据打造一双客观准确的“数据眼睛”,洞察隐藏在瞬息万变且庞杂数据背后的“秘密”。
同时,以学科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载体,实验室还搭建了党建云平台。目前该平台已接入“浙大党校·智慧党建”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网上党校功能,各院级党组织能根据需要,在平台上开设网上培训班。与此同时,全校各基层党支部能将“三会一课”情况上传至平台,实现记录信息化。
另一方面,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成为近期实验室关注的重点。
苏东坡去得最多的地方原来是杭州?“东风”这个词是宋词词人的宠儿?作品中提到“酒”,一半是在追思,只有三成是表达开心?
实验室可视分析小组在分析了约5.5万首唐诗后,与新华网合作推出的数据新闻作品《我有柔情似水,亦有豪情万丈——唐代女诗人群像》,对唐代女诗人的用词频率、常用意象、人际关系等进行了可视化呈现。
而《宋词缱绻,何处画人间》作品,则是选取权威的宋词资料库《全宋词》作为样本,挖掘、描绘了两宋319年间众多优秀词人眼中的大千世界,分析词作近21000首、词人近1330位、词牌近1300个,挖掘数据纬度涵盖词作者、词作所属词牌名、意象及其所承载的情绪等。作品最终呈现的内容包含了描述词人生平轨迹的时空图、描述意象及其对应情绪表达的关系图,以及可视化诗词韵律的“点划线图”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可视化分析手段和人文专家的研究需求,制作了 “基于历史大数据的历史事件推理系统” “历史人物群体分析系统”“智能写诗系统”三个分析系统,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树立文化自信,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上鲜活的注脚。
党建与专业在实验室的三大“拳头产品”中深度融合,让党建数据“看得见”,党建工作“智慧化”,传统文化“更鲜活”。
坚持立德树人,打造“战斗堡垒”
今年6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潘云鹤院士被授予浙江科技大奖。何晓飞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流形学习的多媒体数据表达与理解》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鲍虎军教授领衔完成的《虚拟环境的高效高保真建模和视觉呈现技术》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陈刚教授领衔完成的《互联网内容风控技术、平台研发及产业化》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国际知名学术出版商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Chinese Most Cited Researchers)榜单中,8位学者入其中。
同时,实验室支部党员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担任学校各类育人导师300余人次,支部书记陈为教授获得第四届浙江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称号。
把加强教师理想教育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推动讲政治的要求贯穿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全过程作为党支部工作重要着力点;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落脚点,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党支部不断在支部建设中提高自己的高等教育“战斗力”,努力形成具有高等教育特色“战斗堡垒”。
冲锋在科技前沿阵地上,坚守于高校育人堡垒中,革新于新时代的党建工作里;浙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师党支部正在将支部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辐射到更多更广泛的科教实践者中去。
责任编辑:沈琦
“将红旗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插在科技的最前沿。”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