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高校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

2021-01-18 18:42:38

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当下,如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是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既能促进贫困人口较快增收达标,也有助于巩固长期脱贫成果。

日前,记者从2018年教育部直属系统扶贫暨援派工作推进会上获悉,2017年,教育部及直属系统各单位,特别是44所直属高校结合自身资源和贫困地区实际,充分发挥学科、人才等优势,与当地密切配合,开展产业扶贫等工作,为定点县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努力。下一步,将聚焦深度贫困,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靶向治疗”,专家破解真问题

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教授尹兆正,自2013年起,到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当起了“鸡倌儿”。

当地特产“景东乌骨鸡”,毛脚、绿耳、体大,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在景东,9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主要生计是养殖乌骨鸡,如果把乌骨鸡养成“金凤凰”,脱贫致富就有了指望。可这养殖路走得磕磕绊绊,经济效益总也上不去,究竟为啥?

尹兆正钻进贫困户家里,爬上土炕伸手一抓,呀,这土法炕道式保温方式培育的苗鸡不是病恹恹,就是湿漉漉,难怪成活率低!再一调研产蛋量,确实有问题,“在浙江,正常选育后的乌骨鸡年产蛋可达100只以上,而景东乌骨鸡种鸡年产蛋只有约60只,有的甚至只有40来只。”尹兆正摸索出了“药方”——科学养殖,良种选育。

在浙江大学帮扶下,短短5年,景东乌骨鸡养殖焕然一新。原来,一家一户的原始鸡窝低矮狭小,有的甚至在柴火堆下、羊圈里凑合,出栏的鸡品质五花八门。现在,6家大型种鸡场建起来了,种鸡按不同羽色分群,进行性能测定和持续选育,笼养模式机械化、立体化,出栏的鸡优质、抗逆、活力强,一举成为抢手货。最可贵的是,尹兆正带领团队探索建立了乌骨鸡“种鸡培育—集中育雏—生态放养”的产业扶贫新模式,2017年,景东乌骨鸡出栏431万只,比浙大定点扶贫前的2012年末提高200%以上,实现产值3.4亿元,帮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万户,带动脱贫人口6.5万人。这只“金凤凰”真的带领景东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近年来,一批批像尹兆正这样来自高校的科技特派员正涌向脱贫攻坚产业一线,生动展示着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力量。

“曹教授,您看看,我家黄牛怎么越养越瘦?”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杨柳桥村养牛户陶有华找对了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兵海,正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家小院里,曹兵海为陶有华家制定出“山繁川育”养殖模式,开出了低成本饲料配方。“不愧是大专家!只过了两个月,我家的黄牛就肥了。”陶有华乐得合不拢嘴,决定扩大养殖规模。

2013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在“教授工作站”“教授服务团”“科技小院”等平台带动下,当地陆续实施“林下种植中草药”“番茄整枝打杈”“黄瓜吊蔓落蔓”“蔬菜嫁接育苗”等技术,农民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越来越足。

完善规划,思路一变天地宽

在脱贫攻坚这项系统工程中,产业扶贫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论是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还是发展教育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农民长期稳定就业增收。近年来,多所高校进一步聚焦关键环节、深度贫困,让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规划在一次次聚焦中完善。

《 人民日报 》( 2018年06月28日 17 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开展产业扶贫等工作。景东乌骨鸡养殖焕然一新。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景东乌骨鸡出栏431万只。产业扶贫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