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力学之基筑梦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9 15:44:22

在杭州第二中学的礼堂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正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向台下高中生们展示应力所团队在学科交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如何推动重大科学技术与工程创新的生动实践。学生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这场由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力所教工党支部精心组织的科普讲座。作为支部“教育服务+实践育人”的生动缩影,这场讲座正是支部近年来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契机,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实践动能的具体体现,也为高校党支部赋能地方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一、教育服务: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厚植科学报国情怀

支部立足力学与航空航天学科特色,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一是打造“院士领衔+青年接力”的科普矩阵。杨卫、朱位秋等院士带领党员教师深入10余所中小学,开展“航空航天与力学”主题讲座,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科学启蒙教育。其中《玩具和魔术中的力学》获中国力学学会科普奖,“院士讲力学”品牌效应持续彰显。二是创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依托“力学101计划”平台,构建“示范引领、全国协同、地方辐射”的三级联动机制,牵头101计划多门力学核心课程改革,牵头建设多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开发并覆盖机械、能源等专业的“课程思政案例库”,相关成果入选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为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实践育人:打造“产教融合”培养链条,培育新时代工程英才

支部以“兴趣驱动、研创结合”为导向,搭建结构化实践育人平台。一是建设“航天力学”特色实践基地。与航天四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课程,构建“认识实习—生产实践—科创竞赛”进阶式培养体系,学生在国际工程力学竞赛中屡创佳绩,斩获团体一等奖、个人特等奖等殊荣。二是创新“师生共同体”育人模式。通过“四大导师组”“未来总师训练营”等项目,汇聚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才等优质资源,开设包为民院士“航天系统工程”讲堂,共建航天科工集团实践基地等,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三是拓展交叉学科育人维度。陈伟球“五好”导学团队秉持“德—精—勤”培养理念,在研究生培养中成效显著,获省研究生教育学会教育成果奖特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树立了典范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应力所教工党支部的建设实践彰显出三大特点:一是党建引领与专业优势深度融合,将“强国建设”使命具化为科普讲座、课程开发等育人实践,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二是教育服务与实践育人双向赋能,形成“课堂—实习—服务”一体化培养链条;三是注重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协同推进,通过校地共建、院士联动、产教融合等方式,实现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发挥1+1>2”效应。该支部的探索与实践,为高校党支部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提供了以学科特色为支点的创新方案和可推广的经验,彰显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培养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吕强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实践动能的具体体现,也为高校党支部赋能地方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径。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