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奖进行时】周璐瑜:学科交叉下的三维求是生活

2021-01-18 14:53:18

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周璐瑜(18级机制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3D打印柔性电子器件

指导老师:贺永教授

共发表9篇SCI检索论文,其中一作6篇,1篇被选为期刊封底(Back Cover),5篇中科院一区论文,申请发明专利4件,已授权1件。研究工作受到同行专家高度关注,累计被引超过140次(Google Scholar数据)。

研究成果获“启真杯”浙江大学2020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

一、感承师恩 找准赛道

周璐瑜是浙江大学14级本科生,在16年底参加完工程训练大赛后,被金工中心的老师推荐到贺永教授处做3D打印有关工作,从此正式踏入了科研之门。尽管周璐瑜的科研兴趣与导师目前的研究在本质上不相关,但依然得到了导师贺永教授的支持。周璐瑜说:“导师非常支持我去做尝试,我很感谢他。”

周璐瑜谈到,很多人在刚接触科研时会有一些误解,比如“谈材料色变”,他解释道:“单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受限制,最顶尖的一些成果能落地的成果,其实很多都和材料学的创新是有关系的,我们使用机械、材料和电子这些工具和一些新的方法去做一些新的事情。”

周璐瑜同时介绍说,很多老师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都不是在从事现有领域的研究。“时代在发展,切换赛道是根据时代要求做出的选择,之前的经历会帮你积累基本的方法论和经验,切换赛道并不可怕。”

二、学科交叉 产学转化

周璐瑜主要从事柔性电子器件3D打印研究,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机械学科提供先进制造设备并确保功能器件实现,材料学科提供高性能材料同时奠定功能基础,电子、生物、医学等学科则提供技术需求,推动产品落地,借助学科交叉,机械学科迸发了新的学术活力。

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后,周璐瑜总结技术共性,触类旁通,根据临床需求,将工程技术的方法移植到医学研究中,使用新型水凝胶材料进行医学创伤修复,探索全新治疗方案。同时梳理了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在国际顶刊发表长篇综述。

三、调整心态 快乐科研

结合研究生的科研生活,周璐瑜认为在科研过程中需要及时调整心态。他介绍道,大多数人以学生的身份生活太久,20年的寒窗苦读,会幻想能得到比自己能力更多的东西,科研的压力也比较大,这样会造成心理落差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对科研工作来说,99%甚至以上都是失败,但那1%的灵光一现的想法,就会帮助你取得一些非常好的成果,科研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还有很多比科研更有更有趣更有意义的事情。”接受失败,深入钻研,把科研视为自我的一个挑战,周璐瑜一直如此。

在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后,周璐瑜认为从事科研工作,必须多进行学术交流,把自己的idea介绍出去,让自己的工作得到认可。“通过不断地与你细分领域的同行交流,得到领域内专家的认可,才是你真正能在这个领域用你的能力去立足的一个前提条件。”

四、奉献传承 全面发展

除了拥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周璐瑜也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他参与运营科研公众号并撰写投稿科普短文数十篇,同时还是新生启航计划特聘学长。基层服务活动、教师节课题组活动、党支部集体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科研分享会……大大小小的活动中都能见到周璐瑜的身影。热爱运动,争做阳光青年,篮球、足球也是周璐瑜的最爱,曾作为主力球员帮助机械学院获得2019年三好杯足球赛第四名(机械学院历史最佳成绩)。

责任编辑:机械工程学院党委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周璐瑜:学科交叉下的三维求是生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