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大一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依托2019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医学院-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社会实践基地,组织研究生赴当地开展了主题为“重走西迁路,践行医者心”的社会实践。
本次社会实践指导老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吕龙贤博士表示,“遵义是革命圣地、湄潭是浙大第二故乡,值此建党百年之际,寓红色教育与专业实践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走实走心:寻访红色圣地,重走西迁之路
遵义会议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历史关头召开,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实践团队瞻仰遵义会议会址后,前往红军山,登上红军烈士陵园,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红军坟”背后一位红军卫生员为治病救人而壮烈牺牲的感人事迹令身为医学生的成员们受到了极大的触动。
浙大一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传染病学专业2017级博士生周梦豪说:“伟大长征精神是由共产党员‘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铸就的。作为一名党员,此次来到转折之城遵义,我对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和遵义会议的理论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要做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心怀‘国之大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同样在这座承载厚重历史的城市,西迁路上也对保存浙大文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团走进湄潭文庙,在珍贵的史料中体会浙大师生是如何在艰苦处境中坚定心志,浙大与湄潭人民的情谊是怎样深厚绵长。
遵义湄潭在物资紧缺等各种困难下接纳了浙大,浙大以教育科研兴邦,保存和发展了中国文化力量,也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了第二故乡。
实践团队通过寻访办学旧址,从艰苦而伟大的西迁壮举中得到了求是精神的涵养。传染病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李圣洁说:“浙大师生在迁徙流亡办学中以艰苦奋斗磨练求是精神,以求是精神照亮真理,我不由得为之动容,同时也深受鼓舞。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拥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先进的实验条件,更应当潜心学习,在科研上勇攀高峰,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践行求是。”
学以致用:探访帮扶专家,开展调研科普
浙大一院于2016年与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正式缔结对口帮扶关系,至今已派遣近40名专家前往帮扶。
实践团队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开展调研。同学们在访谈浙大一院帮扶当地的呼吸内科主任罗秋平时,被他作为一名医生的强烈责任感以及主动参与多地帮扶的经历深深感染。
在半年多的帮扶工作中,罗秋平努力填补了当地肺癌化疗的空白,带来了无痛气管镜的诊疗技术,使湄潭县人民医院呼吸科的医疗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实践团队也现场聆听了他的精彩的讲课。传染病学专业2019级博士生陆艳蒙说:“通过这次访谈,我看到了经济条件对于医疗的限制,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帮扶的意义。我们也更加坚定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初心,希望以后也有机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帮扶专家以医疗援助反哺守护湄潭的精神感召下,实践团队在湄潭县人民医院开展了疾病调研,以实际行动为“健康湄潭”尽一份力。在与医院相关部门的沟通中,团队得知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在湄潭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例数中居前列。因此实践团队结合自身专业,以手足口病为切入点进行了调研科普。
团队调取了近五年的手足口病住院患者数据,实地走访病房,开展问卷调查,找寻发病规律。传染病学专业2020级博士生诸葛傲翔说:“湄潭医疗水平在逐步提升,民众的健康观念也有所加强。相信在当地健康服务持续优化和医疗帮扶工作深入推进的共同作用下,湄潭也一定能在绘就健康中国蓝图的进程中稳步前进。”
此外,实践团队在医院开展了手足口病健康宣教,并在大量查阅资料后撰写科普文章发布于湄潭县人民医院的微信公众号,以便更多民众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浙大学子要承担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时代重任,利用好自身专业知识,投身到践行健康中国梦中去,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本次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浙大一院教学部副主任胡健波老师表示,“与实践结合让思政教育真正接地气且更有吸引力,对于支部来说,也令党建与学科更加深度融合,让党员们在传承学科精神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