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工业大学第四届教书育人贡献奖优秀奖获得者化学工程学院黄荣斌教授:用分析化学让一切“显影”

发布时间:2025-11-15 11:33:39

“信口雌黄”一词隐藏着古代版“修正液”?

糖尿病患者吹气“测酒精”易被“误判”?

“点煤成油”能打破国际社会的石油制裁?

在他的课堂上

学好“分析化学”就能透过现象看原理

让生活中的一切“显影”

他就是

浙江工业大学第四届教书育人贡献奖

优秀奖获得者

化学工程学院黄荣斌教授

 

在浙江工业大学,黄荣斌多次获得“我最喜爱的老师”奖项。这份由学生一票票选出的荣誉,源于他充满魅力的课堂。这门以“量”为核心的课程,是浙江工业大学历史最悠久的课程之一。它诞生于学校建校之初,原是化工专业的基础课,如今已面向全校多个学院开课。

在黄荣斌生动的讲述中,“量”字贯穿古今中外:从矿泉水生产成本的精算,到酒驾吹气测试对糖尿病患者的误判风险;从银饰变黑的硫化真相,到“信口雌黄”中暗含的古代“修正液”智慧;从杭州葛岭炼丹井的古迹,到“炉火纯青”背后匠人对火候的精准把控;更延伸至二战时期德国“煤变油”的战略突围,以及当下中国稀土技术牵动的国际博弈……生活与历史、文学与政治,皆成为他在课堂阐释“量”的生动素材。

曾有一位学生因为路过黄荣斌的课堂,而决定转学分析化学。“这同学因为我的缘故而转专业来了,我要对得起这份认可。”在黄荣斌指导下,他不仅补齐了化学的专业课知识,还考上了浙江大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后来出国深造读博前,他特意回到浙工大,坐在上课的学生中间。“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黄荣斌回忆起当时,眼里依然满是惊喜。那同学说:“出国之前再来听听老师的课,拍个照片留念。”

2013年,当“微课”才刚刚兴起时,黄荣斌凭借精心制作的微课作品,连续两届斩获校级比赛一等奖。凭借对新技术的敏锐嗅觉,他与超星公司结缘,成为浙工大校内首批引进使用该教学平台的人之一。“好的东西我们就要去吸收。”他将微课视频转化为教材中的二维码,出版了当时比较领先的新形态教材。与传统的视频教学不同的是,他设计的微课每一小节独立成课,学生只需扫码,就可以随时学习、随时复习。“后面线上授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黄荣斌说道。

在他看来,先进的技术是良好的教学工具,教育的核心永远是师生之间那份无可替代的言传身教。他在需要坚守的育人阵地上寸土不让,在值得探索的技术领域中大胆前行。这种严格与亲切的交融,也以另一种形式留存——学生们的手机里,至今流传着他的表情包:一个被抓拍的课堂瞬间,他被学生调皮地配上了“学习”二字。

十年前的一晚,化工的实验室灯火通明。黄荣斌和学生团队正面临一场竞赛的关键挑战:“变废为宝”——利用工厂废弃的“锌灰泥”合成医药级硫酸锌。其中有一个难点,就在于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其浓度恰好处在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的临界点,“现象不明显,数据很难准”。他们原创性地提出使用一种“混合指示剂”来解决难题。“当时各种文献中我们都没有看到过这个,还是很创新的。”黄荣斌评价道。

作为指导老师,他全程与学生们在一起。“也不说是指导了,就是在一起做实验。”他纠正道,“有些问题,光靠语言描述不清,我必须亲自上手演示。”

实验成功的那一刻,已是凌晨三点。黄荣斌对学生们说:“可以拍一下这个时钟,纪念一下。”“那也不一定呀,别人看了还以为是下午三点呢!”奋战了一夜的实验室里又响起一片笑声。这个未能留下的影像,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记忆里,被他妥善保存。

“今年我班上来了个澳门的学生,又填补了我教学地图的一块空白。”黄荣斌得意地展开这份无形的地图——那是他用三十余年教学生涯绘制而成的,上面标记着无数名字与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浸润着教育的温度。

黄荣斌课堂内外的“认真劲儿”让学生叶贝贝十分难忘。当时,她是分析实验课程的一名学生。课堂上,他手把手地教会学生们如何完成实验步骤,重复实验数据。“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哪怕是四分之一滴的试剂误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质变的影响,我看到了他在课堂内的‘认真’。”毕业后,叶贝贝留下来成为了一名思政辅导员,黄荣斌恰好是当时的年级班主任。他常来交流班级学生的近况,对班级里的每位同学都关怀备至,所带的班级凝聚力强,成绩在学院名列前茅。“我看到了他在课堂外的‘认真’。”叶贝贝回忆道,“感恩自己学习工作路途上,遇到像黄老师这样的良师益友。”

“黄老师有一个看似简单却极为难得的习惯——能准确记住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名字,并留意到每个人在学习或性格上的闪光点。”黄忠平回忆道。曾经他也是黄荣斌课堂上的一名学生,现在已经成为了化学工程学院的专任教师。当他思考“怎样的教学方式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黄荣斌的做法总能给他许多启发:“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看见,让课堂氛围格外融洽,教学效果也十分显著,他也因此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对我们年轻教师而言,这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教育态度。”不仅如此,黄荣斌还是他的专业引路人,“老师曾说:‘分析化学是万金油,哪里都需要,到哪儿都适用。’这句话不仅点出了学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也折射出他对自己专业的笃定与热忱——或许,好的教育正是由这样的专业自信与人文关怀共同浇灌而成的。”

这份用心换来了实打实的成果:黄荣斌四次获评校“优秀班主任”。更让人动容的是他对学生的牵挂——寒假时他特意走访了当年两个班级里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感慨道:“学生们都特别争气。我在朋友圈看到当年那个班长今年已经博士毕业了。”

三十余年耕耘,他的桃李早已遍布四方。在苏州、宁波等地的中学讲堂上,不少学生正循着他的足迹,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到更年轻的心里。“卫红,”黄荣斌准确叫出这个名字,“姓是保卫的卫,很少见。她现在在苏州的中学教书。”那张曾为化工学院小鸭晚会拍摄的指导实验照片里,站在他身旁的正是卫红。这张经典照片后来成了他教学生涯的缩影:严谨中透着温情,传承中见证成长。“真正要把知识传给学生,要把他们教好,这是我的初心使命。”黄荣斌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回首数十载教坛耕耘,黄荣斌对时间的流逝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份体会让他格外珍惜每个课堂瞬间,也让他对年轻学子怀着一份殷切的期待。他将这份期待,凝聚成最朴素的寄语:“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好好学习,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李丹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工业大学第四届教书育人贡献奖优秀奖获得者化学工程学院黄荣斌教授三十余年耕耘三尺讲台,坚守育人初心,桃李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