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千工程”|“鸡毛换糖”精神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创新—— 基于义乌4个典型村庄的追踪研究

2025-08-04 19:37:35 毛露蓉

在“千万工程”的壮丽画卷上,浙江乡村正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作为“鸡毛换糖”精神的发源地,义乌的乡村振兴更是走出了一条精神引领、多元并进的特色之路。现代物流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义乌,走进廿三里、何斯路、分水塘、江北下朱四个典型村庄,探寻同一精神内核如何在新时代激发出四条截然不同的共富道路,见证了一场从精神原点到共富矩阵的深刻蜕变。

图片1

精神传承之路:让“老规矩”成为“新动力”

在“鸡毛换糖”精神的原点廿三里,历史并非陈列在展馆里。实践团与老一辈“敲糖帮”成员围坐深谈,那些关于辨货识人、诚信经营的老规矩”,那些跑遍全国、规划路线的“生意经”,在岁月沉淀中已化为一种无形的商业智慧。这种智慧,正通过口耳相传,注入新生代“新货郎”们的事业。他们循着前辈们用扁担踩出的物流脉络,利用现代网络联通全球。“前辈用脚板走土路,我们用网络通全球,但那份‘踏破门槛找商机’的闯劲,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底色。”年轻商户们感言。正是这种活化的精神传承,让廿三里的“老技艺+新市场”业态持续壮大,激活了最持久的内生发展动力。

图片2

图片3

治理创新之路:用“功德银行”激活“共富基因”

走进何斯路村,一个名为“功德银行”的治理创新模式让实践团眼前一亮。在这里,村民参与村庄公益、志愿服务等行为,都能转化为可量化的“功德积分”,这不仅能兑换物质奖励,更能直接提升其在村级事务决策中的话语权。当村庄产业重心从薰衣草田转向教育研学基地时,这套积分体系迅速升级,有效激励了村民投身配套服务。如今,何斯路不仅吸引了大量城市孩子前来体验农耕,更带动了全村的配套产业,实现了“育人”与“富民”的双向奔赴。一场深刻的治理创新,将“抱团互助”的传统精神,转化为了激活乡村发展的“善治引擎”。

图片4

图片5

红蓝融合之路:当“真理的味道”链接“全球贸易”

分水塘村的破圈,源于一场“红色文化”与“蓝色贸易”的精彩邂逅。依托陈望道故居这一顶级红色IP,村里不仅打造了深度研学路线,更巧妙地将“义新欧”班列带来的全球商品引入村内直销中心。游客在感悟“真理的味道”后,便可无缝衔接一场国际化的购物体验。红色文创与进口商品同台展销,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们把红色文化这笔‘静资产’,借助义乌的全球商贸网络,变成了能参与国际贸易的‘活资本’。”村负责人自豪地说。这一模式,成功实现了文化流量向商业价值的高效转化。

图片6

图片7

数字赋能之路:以“党建引领”点燃“裂变引擎”

距义乌国际商贸城仅一公里的江北下朱,被誉为“中国网红直播第一村”。这里汇聚了3万多名电商从业者,日均发出150万单快递,是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一个创业奇迹。奇迹背后,是党建引领的强大组织力。党支部牵头构建了“党建+电商+物流+人才”的全链条发展模式,通过设立“党员电商示范户”引领规范经营,组建“党员先锋队”保障物流高峰,联合高校与社会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这片创业热土注入了秩序与动能,让“鸡毛换糖”的创业精神在数字时代燃起了裂变式的火焰。

图片8

图片9

走访义乌四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共富的累累硕果,更是一份关于“精神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答卷。从廿三里的精神内化,到何斯路的治理创新,再到分水塘的IP融合与江北下朱的数字生态,四条路径虽各不相同,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鸡毛换糖”精神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能够与时代机遇、地方特色相结合,持续迸发强大活力的“发展密码”。

通过调研,实践团队的青年学子们也更加明确了自身的时代坐标与责任担当。大家意识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绝非旁观者。青年是新知的“连接器”,能将课本里的大数据、现代物流、AI技术等前沿知识,转化为与乡亲们探讨产业升级的现实话题;青年是文化的“翻译官”,能用青春的语态和创新的视角,将厚重的乡土故事讲述成引爆网络的鲜活内容,为乡村发展“圈粉”引流;青年更是方案的“共创者”,能用所学的分析框架,将鲜活的“义乌经验”系统化、模块化,为更多地区提供借鉴。义乌的发展已为我们写下生动的序章,未来的壮丽篇章,将由我们这一代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亲手执笔书写。


责任编辑:毛露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义乌,走进廿三里、何斯路、分水塘、江北下朱四个典型村庄,探寻共富道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