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生社区党支部组织校寓管会联席会学生干部开展了运河印记——拱墅区党群服务中心运河文化实践项目。本次实践活动,以“文化传承—治理观察—社区赋能”为主线,带领同学们走进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拱宸桥历史街区,在解码运河治理智慧的过程中,探索学生社区管理的新路径。

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同学们透过“运河开凿史”展区的漕运管理沙盘与数字影像,系统梳理了从春秋邗沟到当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治理脉络。当看到清代《运河治河图》中“闸坝联运”的水利智慧与拱墅区现行“河长制”管理体系的展板并置时,不少同学记录下传统治水智慧对现代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启示。
在“大运河与漕运”展区,漕粮转运中的分段管理、商民共治模式引发热烈讨论:古代漕运将千里运河划分为若干管理段,与我们社区的网格治理异曲同工;商船主参与河道维护的机制,不正是我们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雏形吗?这种古今治理智慧的对话,让抽象的治理理论具象为可感知的历史样本。
拱宸桥畔,同学们实地观察“古桥新生”的治理实践。这里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枢纽,更是连接南北文化的纽带。如今,拱宸桥周边已成为集文化、休闲、商业为一体的区域,古韵与今风在这里完美交融。桥西历史街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保留建筑肌理,同步植入数字化导览系统,成为鲜活的社区治理案例教学现场。

站在桥上,极目远眺,大运河水悠悠流淌。同学们边走边研讨,思绪如运河水一般,纷纷提出将运河“闸坝调节”原理迁移到社区矛盾调解机制的设想,如建立“分级调解闸”制度,根据矛盾复杂程度匹配不同调解力量,这正是从运河治理智慧中提炼的创新方案。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