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光阴流转,如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科技扶贫团队扎根天目山,挺进大别山,转战黔东南,重走长征路,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现老少边贫地区的共同富裕。
暑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联合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相关专家教授组成的科技扶贫团,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黔东南锦屏、黎平、雷山及遵义等地,举行“重走长征路”红色教育活动,期间,浙江农林大学与锦屏县签订了校县合作协议,助力锦屏发展林下经济,党员们先后走进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在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同时,用科技精准扶贫诠释了长征精神。
把浙江乡村振兴经验搬到黔东南
“今天是锦屏县脱贫攻坚倒计时159天,你们的到来真是雪中送炭啊!”在7月25日浙江农林大学与锦屏县举行的林下经济签约授牌仪式上,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说:“锦屏素有杉木之乡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72%,有180多万亩山地,生态经济是锦屏的优势所在,但是乡村要振兴必须发展产业,而要发展产业人才和技术是关键,我们之前也有很多农户种植山核桃,但是种了十几年都不挂果,前几年在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嫁接上临安的山核桃,有的第二年就挂果了,产量还更高。我们这里杉木最多,但是种杉木年户均收入只有几千元,现在在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的指导下,引进了铁皮石斛林下栽培技术,在不砍树的情况下,年户均可增收2万元,所以我恳请浙江农林大学今后能派更多的教授、送更多的技术帮助锦屏人民脱贫致富。”
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童晓晖说,浙江和贵州虽然相隔很远,但是自然条件却很相似,都是山多水好,浙江这些年来依靠科技已经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相信贵州、锦屏一样能做到,当然我们也会毫无保留地把在浙江的成功经验复制锦屏乃至整个贵州。
作为浙江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在浙江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会上,浙江农林大学与锦屏县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可持续发展小康示范村协议》,举行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基地——山核桃示范基地”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示范基地——铁皮石斛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与锦屏县花桥村党支部结为友好党支部,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还把之前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的奖金5万元捐给花桥村,以扶持该村的教育。
随后,科技扶贫团的黄坚钦和斯金平教授还为锦屏县400多位乡镇分管产业、林业站及各村合作社负责人举办了“锦屏县脱贫攻坚林下经济专业技术培训会”,讲授了山核桃、香榧、铁皮石斛及黄精的种植技术。
会场上,《小康》记者遇到了锦屏县高杰山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谭小黑。
“我从2011年就开始种山核桃,种的是我们当地的品种,前后种了2000多亩,由于不懂技术,很多山核桃十几年都不挂果,有挂果的口感也很差,一斤就卖几块钱,还不够成本,直到遇到了黄坚钦教授,在他的指导下,以我此前种植的湖南山核桃为砧木,嫁接上他们带来的临安山核桃,没想到很多第二年就挂果了,而且口感更好、产量更高。去年我们的基地有160多亩结果,很多临安山核桃加工厂的老板来收购,每斤收购价达到25元,总共卖出了20多万元,今年产量还会更高,我们准备自己建加工厂,打造自己的品牌,带领全村人一起致富。” 对于即将到来的丰收,谭小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变“输血”为“造血”
上午的签约仪式一结束,科技扶贫团一行就顶着烈日,前往锦屏县三江镇菜园村便团林场和敦寨镇龙池村查看铁皮石斛仿生树栽模式生长情况。半年前,由斯金平教授领衔的浙江农林大学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森林药材研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浙江铁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了500多亩铁皮石斛杉木附生和200多亩铁皮石斛梨树林下栽培示范基地。
虽然还是炎炎夏日,但基地里一株株附生在杉木和梨树主干上的铁皮石斛长势喜人。“这些铁皮石斛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采收了,而且品质非常好,现在最主要的是做好病虫害的防治,”斯金平教授说。
图:斯金平教授(左)在指导铁皮石斛树栽技术
听斯金平教授这么一说,一旁的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不禁喜上眉梢:“有了这些仙草,我对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信心更足了。”
铁枫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仙水说,今年初,他跟随斯金平教授一行来到锦屏,看到这里的好山好水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在此重点发展铁皮石斛林下栽培,在浙江农林大学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已经栽培了700多亩,并且已经成为全国铁皮石斛林下栽培模式示范基地。
“接下来,我们将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推广,计划到2019年底要扩大到1万亩,由我们来垫资供苗并提供技术指导,合作社或农户只管种植管理,种出的铁皮石斛我们负责回收。”宋仙水说。
按照锦屏县的规划,到2021年,全县铁皮石斛种植规模要达到10万亩,并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4400多户17000多人脱贫致富。
结束锦屏县的系列活动后,科技扶贫团一行匆匆赶赴雷山县。
同属黔东南州的雷山县今年4月刚刚脱贫摘帽。不过,雷山县的领导看上去却丝毫没有轻松的感觉。
“雷山虽然脱贫摘帽了,但是我们却一点都不敢松懈,因为我们的特色产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做支撑,脱贫很容易昙花一现,所以希望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们能一如既往的继续支持雷山。”前来迎接的雷山县副县长李绍雄说。
笋用竹产业就是李绍雄所说的雷山特色产业之一,早在去年11月,支部党员、国家重点实验室”竹子研究团队”桂仁意教授一行到雷山县指导竹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帮助雷山编制了全县竹产业发展五年规划,为雷山竹产业的发展规划、苗木引种、栽培管理技术、笋用竹产品加工与销售等提供全套“智力支持”。
在今年4月29日召开的杭州市对口帮扶雷山县笋用竹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临安区政府向雷山县政府捐赠了一万株高节竹竹苗,后期的技术支持则由浙江农林大学来负责。
与此同时,杭州市还安排扶贫协作资金440万元,在雷山县郎德镇乌流村、也利村打造高节笋用竹产业基地,临安区捐赠的一万株高节竹竹苗将在此生根发芽。竹产业基地建成后,预计第二年开始出笋,第四年进入丰产期,每亩可产笋4000斤。项目扣除经营成本后70%的纯收益将全部分红给当地贫困户。此外,两个村的竹产业基地还可为当地带来近百个就业岗位。
以扶贫产业基地建设为龙头,让每一个扶贫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带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并在产业发展中持续受益,从而把之前的“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帮助下,黔东南州的很多贫困村庄都在悄然实现华丽转身。
用科技扶贫诠释长征精神
在黔东南之行中,除了科技扶贫之外,科技扶贫团一行还先后走进黎平会议会址、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重走“长征路”,领悟长征精神。
图:浙江农林大学森林培育学科党支部一行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浙江农林大学一代一代的专家教授们本着“肯干、实干、能干”的三干精神,把林间山头当作实验室,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帮助农民增效增收,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从天目山,到大别山,到黔东南,再到巴山蜀水,围绕林业主导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研创出 “一亩山万元钱”十大精准帮扶模式,助力农民在绿水青山间“淘金”。以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现老少边贫地区的共同富裕,可谓是另外一场“长征”。
在浙江农林大学科技优势的助力上,浙江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一批批农民依靠绿色科技实现了致富奔小康。在他们的帮助下,安吉的“科技竹”从无到有,发展成产值200多亿元的竹产业集群;在诸暨、临安等地,香榧、山核桃等浙江特色干果,成为农民增收数百亿元的“富民果”;在温州、金华,铁皮石斛成为百亿产业的“扶贫草”……
浙江农林大学扶贫专家服务团的扶贫足迹还遍及贵州、安徽、四川等省的贫困山区,为当地林农送技术、送服务,并得到国务院扶贫办的充分肯定。在贵州,他们指导的铁皮石斛林下栽培面积达10万亩,产值突破20亿元,数以万计的贫困农民实现脱贫致富;在大别山区,他们已经帮助900余户农民种植山核桃,受益山核桃林地5万余亩,直接经济增长达2400余万元……
(中国小康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