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聚焦提升“三力” 强化“三级”攻坚

发布时间:2025-09-08 17:13:22

 简介: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作物学科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现有党员31人,支部委员5人,20234月入选第二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建设名单,20246月入选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10月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48月支部书记曾大力同志获评全省高校“最受师生喜爱的书记”,助力学院党委入选2024年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助力学院在党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考核方面获评年度优秀。

一、聚焦提升支部“战斗力”,实施党员攻坚行动

1.选优配强支委班子。坚持“学科—专业—支部”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选优配强支委班子,推动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支部书记由国家创新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带头人曾大力教授担任,支委成员由学科骨干教师担任,确保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通过优化支部结构,形成“支委领衔、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攻坚格局,为重大任务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2.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充分发挥院士和国家级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组建“院士+领军人才+党员骨干三级攻坚梯队,推动重点任务突破。支部党员主动领办高层次人才引培、浙江省标杆院系申报、农业专硕点评估、农业专博申报等重难点项目,近百人次党员教师投身攻坚一线,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担责任”的奋进氛围。由支部书记曾大力牵头的浙江农林大学现代种业产业学院成功入选2025年浙江省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名单

3.全力打造高水平团队。支部书记带头赴上海、南京、嘉兴等地进行引才宣讲,积极联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邀请高层次人才作报告20余人次,筛选应聘简历300余份,柔性引进包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4人。大力培养青年人才,设置人才奖励基金,实施“红色导师”计划,由院士和党员专家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加速人才成长,1人入选省级人才、1人参评教育部专项人才、2人参评省农业农村人才,选派3人到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等单位挂职。

二、聚焦提升人才“胜任力”,培育新农科领军人才

1.创新构建师资队伍发展体系。实施“杰出人才计划+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分层培养模式,建立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由10名学科资深党员教师结对指导青年教师发展。通过系统化的助研助讲培训,青年教师培养成效显著,全部通过考核评估。在党建引领下,支部党员在教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省优秀研究生教学案例、省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实践成果等多项荣誉;培育出浙江省教学名师1人、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1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英才1人等优秀人才。

2.深入打造农业4.0育人模式。立足农业4.0发展需求,构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国家级一流农学专业实践平台,创新开设“40学时理论+实践”融合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定期举办高水平创新创业论坛,邀请行业专家指导学科竞赛;积极响应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2025成功获批生物育种科学本科专业。党员教师主持的“面向农业4.0的‘三三三’新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获校级特等奖。党员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等国家级奖项1项,浙江省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省级竞赛金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实施“红种子”先锋工程,培养优良学风,农学专业考研升学率连续三年达50%以上,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毕业生生广泛分布于浙江农资集团、浙江种业集团、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和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及家庭农场。

3.迭代升级定向生培养机制为进一步培养具有“一懂两爱  一专多能”的新时代定向农科生。学科反复开展专题研究,持续强化“校政地”协同育人机制,与浙江省农业厅、教育厅、财政厅强化合作,迭代升级定向生培养机制,为35个县市区定向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农技骨干,实现“入学即入编、毕业即就业”,至今培养定向生500余人,助力学校成立全国首个定向农科生培养高校联盟,学院获批成为首批定向生培养分院(图1),定向生培养跨上了新台阶。2025年学院农学22定向生在安吉县孝丰镇进行跟岗实践(图2,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改革,为校地协同育人开辟了新路径

图片1

1:获批首批定向生培养分院

图片2

2:农学22级定向生在安吉县孝丰镇进行跟岗实践

三、聚焦提升社会“服务力”,打好“党建+”组合拳

1.探索“六位一体”党建联建机制。通过深化“党务共联、项目共研、活动共办、平台共建、人才共育、发展共赢”的“红种子”党建联建机制,学院党委、学科支部与地方基层单位形成紧密合作。学院党委书记带队与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稻香小镇”余杭区永安村开展联建交流(图3),通过实地考察数字化稻田和米加工厂,推动农业技术与基层需求对接。与嘉兴市农业农村局的共建签约仪式进一步强化了院地合作(图4),围绕粮食产业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以共建促党建,以党建促发展”的融合模式。学院党委书记梁卫玲与孝丰镇党委书记沈强共同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合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党支部书记曾大力同志的推动下,浙江农林大学与中国水稻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党建引领整合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形成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党建联建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效性。

图片3

3:与“稻香小镇”余杭区永安村开展联建交流

图片4

4:与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开展联建

2.打造“党建+科研”服务模式。聚焦 “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通过“党建+科研”模式,组织党员教师领办科研攻关重大项目。支部书记曾大力主动领办并成功申报国家二类项目1项,实现学科在项目层次上的新突波。学科党支部强化种业振兴使命担当,积极推动高油酸花生“浙文花1”的研发与推广(图5),帮助农民实现亩产提升20%,并创下2024年花生高产纪录。同时,学科团队联合浙江省农科院等机构培育国审玉米品种“科糯6”及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糯J181”“惠禾6”,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025年学科团队自主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农林玉5号’小麦新品种‘浙华麦1969’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近一年来,学科各项科研项目达85项,科研总经费达1500万元。学科成功申报全省重点实验室1,成立“种业产业学院”。

图片5

5:高油酸花生实收现场会

3.构建“科技小院+特派员”服务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科技特派员制度,6名党员入选第十六批省派个人科技特派员,在温州市文成县、台州市天台县、衢州市衢江区、丽水市遂昌县、衢州市开化县等地为农民服务。2024年新获批“浙江嘉兴糯稻科技小院”、“临安小香薯科技小院”等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成为技术转化枢纽,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田间,形成“技术培训+田间示范+成果转化”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另外,党员积极在杭州市临安区、湖州市安吉县、嘉兴市嘉善县、衢州开化县、金华市义乌市等地开展科技服务,受到各单位热烈好评,切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用到千万家。

接下来,作物学科支部将继续围绕“专项行动”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不断提升支部战斗力、人才胜任力和社会服务力,在党建与业务融合上持续发力,培育更多新农科领军人才,产出更多科研成果并加速转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学院和学科事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李飞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作物学科党支部成立于2011年,现有党员31人,支部委员5人。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