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尼日利亚《太阳报》等主流媒体刊登了尼日利亚《非中经济杂志》主编、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中非媒体研究与传播中心非方主任伊肯纳·埃梅乌的文章。文章援引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对中非合作前景的积极研判,强调应基于非洲多样性的视角正确认识中非友谊。
今年十月,中非合作论坛将迎来25周年。25年来,中非关系取得了重大的外交进展,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和讨论,更向世界证明了外交关系中诸多曾被视为“不可能”的成就并非遥不可及。
一、中非合作:超越传统模式的新型伙伴关系
国际商人班乔·约翰逊表示:“坚持正确的行为并不断进行优化,而非采取破坏性行动,才是理性的表现。因此,尽管中非关系难免经历正常的波折,但其根基必须得到巩固和强化。”
《非中经济杂志》主编埃梅坞表示:“过去的25年对中非双方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成果丰硕,深刻践行并巩固了习近平主席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非洲大陆的对外关系史上,从未有过如此良好的友谊——这种友谊是被尊重和珍视的,这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对非洲的掠夺形成鲜明对比。”
埃梅坞表示,尽管历史上也存在一些面向非洲的外交框架,比如美国2000年5月推出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AGOA)以及1993年开始的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但中非友谊却是建立在一种完全不同的、务实的基础之上。
TICAD在过去32年中名存实亡,对非日双方均无实质影响。日本在2023年TICAD 30周年时声称该机制促进了日本与非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和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但对于生活在非洲的非洲人来说,这种影响难以察觉,非洲大陆几乎看不到日本企业的身影,这与中国的存在形成鲜明对比。而AGOA则附加诸多条件,条款解释权完全由白宫掌控。
《非洲商业》杂志2025年6月刊发的专家观点进一步揭示了TICAD的空洞本质,“2022年TICAD会议上,日本宣布计划在非洲投入30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日本外务省去年在一份报告中声称该目标‘仍在按计划推进’。然而,现实是相比中资企业早已遍布非洲各地,投入建设许多重点项目,而日本却并未在非洲基础设施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大量事实和细节表明,中非关系多年来在各个领域推动了发展,包括助力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中非经贸合作,提升人才能力培养,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以及加大人文交流合作力度。尽管本文的重点并非比较,但有必要做出这样的对比,让非洲清楚地认识到谁是真正值得珍惜、需要维护友谊的伙伴。
二、拉各斯论坛彰显中尼合作成果
今年4月,中国驻拉各斯总领馆、尼日利亚国际问题研究所、《非洲中国经济》杂志以及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共同主办了第二届拉各斯论坛。中国驻拉各斯总领事严宇清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方愿同尼日利亚等全球南方国家一起,拓展在经贸、基建、科技、教育等领域互利共赢合作新机遇,合作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正能量。”
自2018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呼吁在非中资企业强化社会责任以来,非洲多国成为直接受益者。仅在基础设施领域,尼日利亚就是一个主要受益国,中资企业建设的多个重大项目已投入使用。
仅以尼日利亚为例,过去8年中资企业建成的标志性项目包括:中国土木工程集团(CCECC)承建的772公里铁路网络,涵盖阿布贾—卡杜纳铁路、拉各斯—伊巴丹铁路及拉各斯蓝线、红线轻轨项目;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的莱基深水港,及正在建设的阿夸伊博姆州港口;中国土木工程集团与中地海外集团(CGCOC)修建了数百公里高速公路。
此外,在喀麦隆、肯尼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其他国家,中资项目同样遍地开花,中资企业在多个领域的投资正在推动非洲各国经济发展。
三、直面挑战:共筑更稳健的中非关系
尽管合作成果显著,中非双方仍需应对诸多挑战。其中非洲各国政府,尤其需要发挥更好的作用,确保合作成果不被削弱。以尼日利亚为例,过去五年中曾发生多起中国公民遭绑架事件。尽管这些犯罪并非针对中国人的仇恨行为,尼日利亚人自身也深受其害,但加强治安、提高国家安全水平无疑将有助于保护这些投资。
与此同时,中国投资者还面临着政府政策不稳定、合同执行受阻、货币贬值,以及部分国家政府对中资企业态度冷淡甚至敌视等挑战。
2023年,一家研究平台在其网站刊文指出:“中国在苏丹、南苏丹和刚果(金)等面临政治、安全或经济挑战的非洲国家进行投资时,被批评为对当地政治和社会环境缺乏敏感性,甚至加剧了现有冲突或紧张局势。”这也对中国投资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他们需要在商业活动中更加负责任,特别是在劳工权益方面,因为负面舆论会对中非友好关系造成冲击。
不过,报道同时指出,“在一些国家,例如尼日利亚,当地民众和政府都普遍欢迎中国投资者及其贡献。”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对此持乐观态度:“挑战并非普遍存在,不同国家和民众的态度存在差异。尽管部分国家给经济合作带来困难,但更多国家展现出友好与包容。未来中非关系有望更加顺畅,迎来更光明的前景。”
去年出版的《尼日利亚经济发展的中国贡献》一书中对中资企业雇主与非洲员工之间的劳动冲突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指出:“中非劳资冲突多源于文化差异与沟通障碍。中资企业从国内派遣技术专家常被误解为‘歧视本地劳工’,实则因部分岗位存在技能缺口。中国土木工程集团送尼日利亚青年赴华学习语言和技术的模式,值得更多企业借鉴以弥补技能差距。”
埃梅坞强调,中非贸易结算货币体系亟待完善:“2018年以来,已有6个非洲国家与中国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旨在实现本币直接结算,但因非洲国家执行层面的问题,成效未达预期。若能有效落实此类协议,将大幅提升中非经济合作水平。”
随着25周年纪念日临近,国际社会普遍期待中非双方以此次庆典为契机,总结经验、应对挑战,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新高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