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6日上午,非洲研究院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举办主题为“新帆同启航,共筑非研梦”的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导师聘任仪式暨新教工座谈会。非洲研究院全体班子成员出席座谈,各学位点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2025年新入职教工共同参与。会议由杨凯副院长主持。
会上举行了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导师聘任仪式。刘鸿武、王珩、周倩三位导师结对指导陈彪、于桂章、王寅、展梦舒四位新入职教师。仪式虽简,意蕴深长,生动体现了学院“青蓝相接、薪火相传”的育人传统。
刘鸿武院长作指导讲话。他表示,非洲研究院近年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尤其是在2025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浙师大区域国别学跻身中国顶尖学科,位居全国第二,标志着学科发展迈入新阶段。他指出,这既是荣誉,更是一流学科建设的使命。他鼓励新教师 “善用平台,借东风顺势而为”,并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认清非洲研究院的平台价值,这是托举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支撑;二是主动学习、转化资深学者的思想成果;三是善用学院学术资源与品牌影响力,真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自身快速成长。
刘院长进一步指出,青年教师“既要善借东风,更要逆风飞扬”。他结合自身三十年深耕非洲研究这一“冷门”领域坚守经历,坦言逆境最能锤炼人的“翅膀”。他告诫新教师,学术生涯从非坦途,面对挫折或利益分配问题时,切勿陷入消极抱怨、归咎于外的心态,而应锻造强大心理承受力,勇于担当国家与时代急需、却少有人涉足的前沿课题与突击任务。
谈及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与发展方向,刘院长提出“坚持长期主义,确保方向正确”的殷切期望。他强调,职称评聘虽然重要,却绝非学术的终极目标;关键在于选择一条利国利民利天下的正确道路,做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问。他批判了“为发表而发表”、脱离国家社会需求的“无效科研”,并指出:真学者须扎根中非大地,深谙国情,服务中非合作与国家战略,方能成长为“有用之才”,实现个人价值与事业发展的同步跃升。
最后,刘院长着重强调了“勇于担责,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他期望新教师不仅精研自身学术,更能主动承担学院公共事务,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彼此补台、相互赋能,共同守护非洲研究院这一“学术命运共同体”。他还特别叮嘱大家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心态,以饱满精力迎接未来挑战。
在后续环节中,各科室负责人分别就新教师最为关心的聘期考核、课题申报、智库建设、教学考核等实务工作进行了精准对接与系统讲解。他们表示,行政团队将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服务网,为新教师减负赋能,助力大家潜心学术、扬帆起航。
区域国别学博士、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周倩、李翌超分别发言,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非洲研究院平台支持下快速成长的心得体会,鼓励新教师珍惜现有资源、把握发展机遇,早日成为学科骨干。
在交流座谈环节,新教师踊跃发言,围绕课题申报指导、访学安排、团队融入等议题提出了想法与建议。学院领导认真听取并逐一回应,表示将进一步推进有组织科研、优化导师机制、拓展交流渠道,系统性支持青年教师发展。
最后,王珩书记作总结发言。她希望新教师尽快明确发展方向,主动融入学院各项工作,“用好用足”学院平台与政策资源,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同频成长。她进一步强调,学院将持续加强团队建设、拓展平台渠道、完善制度机制,为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共同营造支持创新、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
此次座谈会,既是欢迎新教师的温暖序章,更是凝聚力量、扬帆启航的动员令。非洲研究院将以此为新起点,全力推动青年教师成长与学院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携手书写中非合作发展研究与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时代华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