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6日上午,《非洲区域国别学发展丛书》第二场推进工作会议在非洲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召开,会议就丛书的编写进展、框架设计等情况进行深入汇报与讨论。
刘鸿武院长对该丛书寄予厚望,对丛书编撰的学术性、规范性和工具性做出具体要求。强调在丛书在编撰体例上要在章、节、目三级标题方面保持基本统一,在副标题方面体现国别特色;要求作者强化写作规范,同时增加关键数据、大事记、人名地名对照表等附录,在夯实学术性的同时注重提升丛书的实用价值和工具性。最后,刘鸿武院长指出,打造开创性之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学术功底,更要秉持创新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鼓励团队成员深入钻研、广泛交流,在国别研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为学术界贡献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丛书总负责人周倩老师介绍丛书编撰的推进情况。在对外对接方面,团队与多家出版社进行了交流沟通,出版社合作意向积极,普遍认为,此丛书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学术前沿性和实践参考性。在编撰规范和要求方面,周倩建议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三级目录保持步调基本一致,具体四级标题可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突出国别特色。
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柳树指出,丛书编撰团队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其他机构同类丛书的出版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本丛书的差异化优势。他特别强调,应充分利用课题经费支持,深入非洲开展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将作者独特的个人经历、感受与一手观察深度融合,这正是丛书区别于纯粹资料汇编、形成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才能让丛书跳出 “资料汇编” 的局限,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这也是此类学术丛书立足领域研究的关键所在。
非洲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珩就丛书内容把握和框架弹性提出建议。她认为,作为公开出版物,丛书在论述机遇与挑战时,应侧重对发展机遇的描绘,对挑战的论述可适当压缩与优化,以更好地服务读者。她主张在统一框架下赋予作者充分灵活性,各卷目录不宜过于雷同,具体而言,她建议政治、经济等章节在结构上可统一,而社会文化等后续章节应允许作者依据国情构建内在逻辑。她特别指出,对“文化”的阐释不能窄化为“文化产业”,而应涵盖文学、艺术、思想等更广阔的发展维度,以确保内容的全面性和深度。
徐薇副院长强调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田野调查不可替代性,这是确保研究成果真实、深入的关键支撑。她认为,发展志的撰写必须紧密结合各国具体国情,在内容上既要有统一性也要避免千篇一律,应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做出差异化安排。而来自一线的数据和感受,不仅能填补文献资料的空白,更能让研究结论更贴合当地实际,为读者提供更具价值的认知视角。
李雪冬副研究员就丛书内容安排提出优化建议,他表示,在结构上,可考虑设立“专题”部分,将“非正规经济”、“城市化”等各国普遍存在但又极具特色的议题进行集中论述,避免泛泛而谈,在“专题”部分中,可设置多个子专题,每个子专题聚焦一个具体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比较研究,以增强丛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作为丛书的突出亮点,提升本丛书的专业性,以及与已有著作的区分度。
学校社科处副处长李康杰表示,将全力支持作者赴对象国调研,同步简化流程、打造可复用的样板方案。他强调,丛书需精准区分与同类著作的差异,要求系统梳理同类优秀著作体例并吸收借鉴,凸显自身特色。为提升学术深度与国际视野,他建议每个国别丛书在撰写时应充分吸纳对象国的研究成果,向对象国学者虚心请教;同时应融入中国视角,比如,在“社会文化与科技”卷中,应结合中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新语境和非洲实际情况进行重构。
《非洲区域国别发展丛书》负责人徐微洁、肖玉华、王严、卢秋怡、李昭颖、杨玉鑫等参加会议,逐一介绍了各自著作撰写内容安排、时间进度等,并就难点、创新点、共性和个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