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宇的“环境”追光之旅
陈梓宇的“环境”追光之旅
在教工第一党支部党员刘立娟老师的指导下,环境工程学生陈梓宇顺利考上浙江大学研究生,完成了他的追光之旅。

本科期间,他积极参与实践,在环保公司参观工业污染场地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项目,对土壤重金属钝化技术有了深刻认识;在野外土壤修复实验中,虽遭遇设备故障,但通过连夜借设备手动补测关键参数,培养了“应急备案”思维,也更加坚定了走“技术研发+工程管理”复合路线的想法。


考研备考时,梓宇精心规划,将复习分为基础夯实、专题突破、模拟冲刺三个阶段,以教材和课堂笔记为核心,每天投入3小时梳理环境工程核心课程知识框架,借助浙大历年真题标注高频考点。在时间管理上,他采用“番茄工作法 + 任务清单”,每天早晨列出优先级任务,每学习45分钟休息5分钟,避免疲劳学习。同时,他巧妙地将日常课程作业与考研内容结合,像《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吸附等温线模型,直接作为考研重点复习,减少重复劳动。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备考路上的“硬骨头”,复杂的代谢路径和菌群相互作用让他颇感棘手。为攻克难题,他运用可视化学习法,用思维导图整理微生物代谢网络,标注关键酶和电子受体;还通过实验室培养活性污泥,观察菌群动态变化,将抽象理论具象化。在刷题与知识拓展方面,基础阶段他以教材课后题巩固公式和概念,冲刺阶段刷多校真题并关注行业热点,利用慕课平台和学术公众号拓宽知识面。
在竞赛方面,他也收获颇丰,曾荣获第六届浙江省大学生生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这份荣誉离不开刘立娟导师的悉心指导,刘老师带领他参与竞赛,让他得以开阔视野,接触到前沿的生态科技理念与创新思路,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备考途中,梓宇并非独自前行。刘立娟老师“按自己的节奏来”的话语常伴耳边,学习间隙丰富的盒饭、三伏天导师买的雪糕,还有最令他难忘的石杭熠、刘佳慧两位师妹送来祝福及暖心礼物,都成为备考时光里难忘的温暖回忆。


浙大的录取通知如期而至,老师同学们的祝贺和鼓励像四月的春风裹着花香,抚慰了陈梓宇日夜苦读的时光。
回顾考研历程,梓宇感慨万分,他深知考研是一场自我挑战的旅程,“环境工程是‘悲观者的理想,乐观者的战场’”,正是对未来在实验室设计生态城市的憧憬,支撑他熬过每一个刷题的深夜。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要尽早进实验室积累科研经验,争取发表核心论文;选校时关注导师研究方向匹配度,套磁时附上对课题组论文的思考;就业方面,掌握AutoCAD、MATLAB建模及环评软件等硬技能,通过辩论赛、实习汇报锻炼向非专业人士讲解技术方案的软实力。只要心怀梦想,合理规划时间,保持高效学习,下一个抵达理想彼岸的也许就是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