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促发展,聚河成海谱新篇: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05-23 17:18:17 段庆庆 曾立飞

河海学院党委坚持党建领航,矢志践行“全、新、亲、实”四字诀,紧扣学科专业特色,以打造“聚河·成海”党建品牌和“水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为抓手,全面构建“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为高水平“研究型学院”建设领航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围绕“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建设任务,在“对标争先”中做到“五个到位”,谱写河海学院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统领“全”:以“党建+N”实现“一融双高”

学院党委在抓好基层党组织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的同时,围绕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融双高”党建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制度建设,着力提高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议事决策质量,创新构建“党建+”工作体系,不断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同心发力、同向聚合、同频共振。

图片1.png

“党建+”工作体系。


党建+“规划”,同心擘画河海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332”奋斗目标和“1266”标杆学院建设目标,总体对标“双一流”高校主干学院。党建+“生态”,大力推进党风带政风、师风、学风、家风,形成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优良“生态”。党建+“师资”,大力引培高水平博士或高级职称人才,持续抓好4支省部级教学团队和8支创新团队梯队化建设,国家及省部级人才引培不断取得新突破。党建+“育人”,创新打造“五联五力”“四平台四融入”“三导师三促进”并举的“党建+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国家一流或通过认证专业占比达到80%,学生就业率、考研升学率和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奖比例位列同行高校前列。党建+“平台”,依托11个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为三峡水运新通道、长江黄金航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西江高等级航运、澜沧江国际通航河流等国家重大水利水运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党建+“统战”多名统战人士的建言建议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农工党中央等采纳。

通过“党建+N”实现了党建统领事业发展,聚起了学院内外发展合力,绘出了人人成长、人人出彩的河海画卷。


举措“新”:以联盟和品牌建设优党建

一是打造党建联盟构建党建优势。学院党委与63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先后发起共建了“水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和 “地质安全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以学院和行业企事业单位党建创新发展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布局和业务领域发展为主线,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通过高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组团共建的形式共同创建“政-产-学-研”党建发展共同体。

图片2.png

学院党委与60多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党组织共建“水战略与绿色发展协同创新党建联盟”。


两年来,联盟共建“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0多个;向党建联盟单位输送本硕博各类优秀人才700余名。协同联盟单位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个、课题2项,实现学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零”的突破。“平陆运河精益化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获批广西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尖峰”专项项目立项,与党建联盟单位共同立项重大科技项目28项,合同经费1.8亿元。在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理论与关键技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运主通道建设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等国家战略,乌江航运开发梯级枢纽建设技术攻关、长江上游大型港口设计建造技术攻关等工作中,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3.jpg

与党建联盟成员聚焦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建设项目,共同服务国家世纪工程。

4.jpg

与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0余场,党建工作影响力持续增强。


二是紧抓品牌建设突出党建特色。学院党委倾力打造 “聚河·成海” 党建品牌和“河清海晏”廉洁文化品牌。抓实抓好“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建设,形成品牌矩阵强磁场。持续推动党建双创和红岩先锋变革性组织建设,成功培育创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市级、校级样板支部14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各党支部获评国家级、省部级等荣誉称号100余次。学院党委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5.jpg

“一支部一特色”“一支部一品牌”。

6.jpg

开展“河清海晏”廉洁文化活动,建设清廉学院。


作风“亲”:以善作亲为营造河海之风

一是大兴亲民之风。学院党委多渠道常态化密切联系师生群众,及时回应、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指委、分工会、教代会、学生会等组织功能,反映师生关切,汇聚师生智慧;推行党务公开、院务公开;领导干部践行“亲”字诀,不断增进干群师生团结互信。

66.png

践行“亲”字诀,多渠道常态化密切联系师生群众。


二是弘扬重才之风。为青年人才构建“青蓝工程”,依托教学科研团队建立“老中青”人才梯队和帮扶体系,院领导、系主任为年轻教师定制成长目标与路径,有组织有目标的助推教师成长成才。近年来,3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等工程;晋升教授16人,副教授42人;提拔输送处科级干部11人。

7.png

学院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青年人才不断涌现。


三是激发奋斗之风。制定岗位和团队考核相结合的《河海学院绩效考核及分配实施细则》,聘任教学岗49人(其中团队16个),科研岗70人(其中特色团队6个),充分发挥绩效指挥棒作用,激发全体教师奋勇争先、团结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8.jpg

服务国家抵边强边战略。


四是垂范担当之风。把党员干部放在事上磨,让基层党组织在急难险重时得淬炼。学院学工队伍坚持“以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的原则,对经济、学业、心理、身体等各类困难学生都给予了及时关注和极大帮助。对突发危机,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处理并全程陪伴学生,院领导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帮扶学生、化解危机。

9.jpg

学生家长不远千里赶来为学院送锦旗,感谢院领导、辅导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危机,挽救学生生命。


五是倡导友爱之风。设立教师党员“爱心基金”、学院临时困难补助等扶危济困,为学院师生撑起“保护伞”。3年来,党员“爱心基金”累计资助21人,资助总金额41900元;学院临时困难补助累计资助38人,资助总金额30000元。注重让师生随时感受到组织的关爱、温暖。

13.png

以党员干部的担当奉献,共建温暖友爱的河海大家庭。


成效“实”:以发展实绩彰显党建实效

学院始终坚持检验党建质量的最终标准,在于学院事业发展和师生成长的实绩,近年来,在党建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一是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明显。学院已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重庆市一流课程4门,已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科技成果奖40余项。学院现有5个专业中的3个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通过国家认证。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入选“十四五”重庆市重点学科。

10.png

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展示(部分)。


二是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生科研、文体竞赛获奖比例均位于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升学率连续三年位居全校第一。近3年,学院获批市级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33项,校级科研创新项目117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8项。获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各类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奖励1000余人次。

11.jpg

学生参加活动、参加比赛等成果展示(部分)。


三是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2023年,学院新签科研项目160项,合同经费1.03亿元,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实现我校国家重大项目“零”的突破。近3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5项;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超过110篇;每年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0件。

12.jpg

在生态航道领域研究成果支撑长江生态保护,获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四是科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学院国家及省部级平台增加至11个,水利水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为全校唯一获批A类支持计划立项的科研平台,环境水利工程重庆市工程实验室顺利通过市级创新平台优化整合评价,长江上游航道生态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成功获批立项建设。国家工程中心转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有序推进。

13.jpg

成为国家内河水运科研主力军,协同攻克长江黄金水道航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同理论与关键技术。


展望未来,学院将坚持党建领航,做实党建联盟,做亮党建品牌,持续迭代“党建+N”工作体系,扛起“聚焦大战略、服务大工程、培育大情怀”的使命,深入践行“全、新、亲、实”四字诀,凝心聚力再出发,聚河成海谱新篇!


责任编辑:吴莉
河海学院党委紧扣学科专业特色,以打造党建品牌和党建联盟为抓手,全面构建“党建+”工作体系,实现党建和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坚持党建领航,践行“全新亲实”,以打造“聚河·成海”党建品牌和党建联盟为抓手,构建“党建+”体系,实现“一融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