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穿越百年岁月,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迹。在重庆,我无数次地看过嘉陵江奔流不息,隆隆地在耳边震响,诉说着那段走过黑暗走向光明的血泪历史。而同样的,流经我的家乡也有一条河,她的名字叫桑干,在桑干河两岸,也曾发生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暑假我回到家乡,循着桑干河走过,让历史的思绪随着河水潺潺流淌。
桑干河的“出圈”,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员、作家丁玲的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书里描写了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描写暖水屯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貌,向人民真实地展示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踏上的光明大道的现实图景。而书中的“暖水屯”原型,就是涿鹿县辖下的“温泉屯”,暑假期间,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护措施后,我去到了温泉屯村的丁玲纪念馆,去学习土改时期的历史。
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大量耕地,他们不仅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而且与官僚、特务勾结在一起,任意欺辱和鱼肉百姓。不少大地主还养着“团防”,作为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因此,解决土地问题、没收地主的土地给劳动人民,已成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适应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于1946年5月4日发出了《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要求各级党委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放手发动群众,消灭封建剥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解放战争时期,到1946年冬,河北各解放区凡是环境许可的地方,土改运动都开展起来了。1947年2月,晋察冀中央局召开土改工作汇报会议,对“五四”指示以来的土改运动进行了认真总结,并在会后开展土改复查。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的《中国土地法大纲》。1948年4月1日,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讲话,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这样,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就更加完备、土地改革运动就更加健康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国家要“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据此,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农村,党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1950年1月,中共中央下达开始在新解放区分批实行土改的准备工作。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到1953年春,除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使全国农民无偿分得土地与大批生产资料,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上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消灭。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得到土地的奋斗目标,使农民真正从经济上翻身作了主人,从而最深入、最广泛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解放。土地改革还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地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引导亿万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创造了条件。
而丁玲在1946年夏天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去桑干河两岸的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并以此为素材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小说,正是那段中国共产党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的历史的深刻缩影。习近平总书记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百年走过,初心如是。这次来到丁玲纪念馆,参观着馆内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看着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中得到土地的农民同胞发自内心的笑容,我的嘴角也不自觉开始上扬。
再过一个月玉米就要成熟,从丁玲纪念馆出来,沿着乡间新铺好的水泥路,我看到微风拂过的田野,哗哗地起了响声,远处田地里大人在劳作,路边大树下老人在闲谈,个个脸上都是轻松愉快的活气。中国共产党将土地还给了农民群众,而如今,新生代的党员们,更应该踏进田野去,更加了解农民的需求,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