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事增华,为者常成: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基地班毕业实习系列
2025年6月25日至27日,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们继续深入进行毕业实习工作。根据班主任裴艾琳老师以及何永智老师、吴天宇老师、赵毛晨老师、安劭凡老师、林翔老师对此前实习成果的指导意见,各项目小组按照既定研究计划,分赴北京市内多处历史遗迹、档案馆、图书馆及博物馆开展实地调研与文献搜集工作。考察了顺天府衙旧址、天宁寺、法源寺、大葆台遗址等地,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等机构查阅了大量文献,为后续实习报告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明清北京档案研究项目组(以乾隆朝顺天府冒籍为中心)
6月25日,第一小组成员首先前往顺天府府衙、府学旧址进行实地调研。顺天府府衙位于东城区鼓楼东大街东公街,现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所在地,现存唯一遗构为“顺天府大堂”。之后小组成员步行前往府学胡同,参观顺天府学遗址及邻近的文丞相祠遗址、清代兵部尚书志和的府邸,并研读院内石刻。

三位成员于6月25日、26日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进行档案摘抄。总共搜集到与主题相关的卷宗十九条,并完整摘录其中的十一条,字数超过两万字。6月27日小组又前往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重点查阅并抄录了《钦定科场条例》《清代档案教育文献》等史料文献。通过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对清代科举制度的具体规定与实际运作状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北京地区的辽金寺庙史迹和多民族交融研究项目组
小组成员与指导老师于6月25日上午到达北京天宁寺山门。寺内供奉铜弥勒佛与韦驮铜像。接引殿后所立天宁寺塔建于辽天庆九年,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现因修缮塔身被围栏遮挡。下午,小组成员到达法源寺南山门。天王殿前右立两排五通元至清碑刻;左立藏汉合璧佛教碑柱。大雄宝殿前有记修寺经过的明清石碑六通,殿内悬乾隆御笔。观音殿内悬康熙御笔,存史思明刻石。毗卢殿外置之酒器基座建于元。小组成员路遇法师前往授课并参观斋堂。

6月26日,小组成员前往图书馆查阅四座寺院相关文献。晚7点召开总结讨论会,初步解读照片中的建筑和碑刻内容,并在裴老师指导下继续探究。

27日,小组成员与老师一同考察慈寿寺玲珑塔,辨析遗存雕刻、石碑;后前往参观首都博物馆北京辽金佛塔特展,将考察结果与实体文物相结合,为调研报告的写作做了必要补充。

北京建城史项目组
6月25日第三小组召开会议,总结了首都博物馆调研情况,认为实习报告需紧扣文献史料和出土文物。有同学提出注意展览叙述、出土文物解读及器物分类。小组成员也就首都博物馆实地调研所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进行了分享,总结了实地调研的经验。之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了本次实习的后续安排,确定实习报告撰写的分工。

6月26日,小组前往北京大葆台遗址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其中基本陈列为“勃碣都会,幽燕华章——西汉广阳国历史文化展”,展览分为三大部分。“北土汉邦”展区通过封泥、简牍等揭示广阳王刘建历史。“长乐未央”展区分“礼乐飨宴”和“玉饰服章”两大主题。核心“题凑礼藏”展区展示“黄肠题凑”墓葬制度实物模型。通过本次参观,极大地丰富了本组成员对汉代北京城市社会生活、物质文化、思想信仰等方面的认知。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知识人群体形成与文化分野研究项目组
6月25日第四小组举行会议,交流红楼与鲁迅故居考察经历,整理了五四期间鲁迅的文化工作,并着重总结北大红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历史作用。在结合赵毛晨老师的建议后,分配后续调研任务,将重点放在知识人群体活动的分野与背景分析上。同日小组分批调研,一批赴《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陈独秀故居),了解陈独秀在北大任职期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相关活动,并初步分析《新青年》编辑部在迁至北京后对五四新文化的推动作用。调研过程中获取了大量实物资料,如陈独秀书信、《新青年》出版实体书等。另一批成员赴章士钊故居及史家胡同博物馆参观,初步认识章士钊在五四前后的文化研究。

之后根据前两次实地调研经历,小组召开线上会议,系统梳理鲁迅、陈独秀、章士钊等人的文化工作。认为北大作为北京文化中心之一,在此时起到了核心阵地作用,并为知识人群体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

北京与中国近代铁路史项目组
6月25日第五小组前往清华园车站遗址开展实地调研。清华园车站作为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的重要节点,不仅见证了京张铁路的兴建历程,也承载了清末民初城市空间与交通变迁的历史记忆。通过对车站遗址现状的观察与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我们对其历史沿革、功能演变及周边区域的发展关系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6月26日,小组参观了京奉铁路信号所旧址,进一步了解了铁路技术设施的变迁及其在城市运行体系中的作用。27日,小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集中交流与讨论,对已有材料进行了初步梳理,并明确了实习报告撰写的整体框架。我们计划以“铁路与城市空间变迁”为核心议题,从线路布局、节点场所与社会记忆等角度展开分析。

近现代北京胡同的历史变迁项目组(以南锣鼓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实习第三天,第六小组部分成员继续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资料,相较于前一日在北京市档案馆的经历,调研小组在一档馆查到了更多晚清时期有关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的档案资料,收获良多。而未前往档案馆的小组成员则在线上进行资料查阅,小组之间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进步。

实习第四天,第六小组按照已经制定好的计划执行实习任务,部分同学前往南锣鼓巷及周边胡同做了实地调研,部分同学则在图书馆内就已查到的档案资料进行研讨。其中,实地调研的同学又有不同的分工,采访组的两位同学在南锣鼓巷对当地住户和往来游客做了采访,并在受采访者同意的前提下进行了录音以保存素材;摄录组的四位同学则考察并记录了南锣鼓巷的如今的建筑形制和胡同内的部分商铺。线上考察和实地调研均为小组后续的实习报告撰写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近日的实地考察与文献研读,为2022级基地班同学打开了理解北京历史的多维窗口。小组间的合作,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研究的认知,更磨砺了实践、合作能力。接下来,同学们将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资料,潜心投入报告的撰写,力求以扎实的成果为本次实习画上圆满句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