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知行中华”暑假实践回顾|奔赴历史现场 以青春力量践行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5-09-23 17:04:55

自历史文化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工作组组建,遵循学校实践育人工作部署,在学院党委、团委引领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工作组以“传承、创新、引领、担当”为行动指引,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联动校内外实践平台,推动暑期实践与专业研习、文化传承、社会服务深度融合。

2025 年暑假期间,共有16支团队90余名学生参加学校团委“知行中华,铸魂育人”暑期社会实践,另有21名同学立项暑期个人实践项目(主要为地方政务实习、基层中小学实习等岗位)。16支团队中,9支为常规项目,3支为“一院一品”项目,4支为校级重点项目。

复五族共和亭,传民族交融史

2025年暑期,中央民族大学跨学院团队在地坛公园开展实践,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踏勘等,复原五族共和亭数字模型,开发AR小程序,制作宣传材料。团队克服史料匮乏等难题,精确定位亭址,其成果获多家媒体报道,从而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

640

640 (1)


在复原五族共和亭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面对着史料匮乏、档案未数字化等专业难题,也经历了跨学科协作与现实资源协调的挑战。美术学院的毛富邦在建模时强调“修旧如旧”,在细节上不断求证,最终成功制作出五族共和亭的三维数字模型。“精确定位这一步骤难度最大,我们只能在不同角度和区域拍摄大量照片,再与老照片、历史地图等资料反复比对,最终确定共和亭的原址。”团队成员曾昱晨说。这不仅是交叉学科实践育人的一种尝试,更是为服务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活化北京历史记忆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五族共和亭”调研实践团

640 (2)

640 (3)


两校共建赴齐鲁,探史践学铸同心

2025年7月23日至28日,两校团队赴济南、威海,先与山大相关学院座谈,后考察焦家遗址、山东省博物馆、济南战役纪念馆等场所,挖掘多层面历史素材。实践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提供史料支撑,探索校馆联动思政育人新路径,从而推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640 (4)

640 (5)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共同参观学习了山东大学博物馆。在馆内,我们和M139大辛庄的青铜文物相遇。商周的满月似乎就这样在铜卣里漫溢,这是人间千年的长赋诗书。在方座鸟柱的尾羽下,青铜钺中空盈满自如,千年的风再次呼吸起伏。我们也用自己的水墨画描绘历史的回音和岁月,回敬青铜的铭文和刻画。——2024级历史二班吴昕原

640 (6)

640 (7)


 守本土文脉根,传民族匠心韵

(一)访黔北仡佬遗迹,探民族“三交”脉络

2025年8月19日至24日,团队走访黔北多地,以实地走访等形式挖掘遵义民族“三交”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成员在实践中,将书本中的民族“三交”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体验,感受民族文化温度,为遵义民族“三交”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

640 (8)

640 (9)


曾经书本中读到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总觉得隔了一层岁月的薄纱,而如今,在中国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那只静陈的“蒜头口铜壶”不再只是冷硬的器物——它成了一段可触可感的民族记忆。这一次“知行中华”之行不仅是用脚步丈量知识的广度,更是以心灵感应历史的深度。——黔北仡佬族博物馆·遗迹·档案中的民族“三交”实践团

640 (10)

640 (11)


(二)研学西安溯中华源,实践青语铸共同体

2025年8月6日至10日,团队赴西安走访多座博物馆及回民街,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脉络。成员从文物中感受民族“三交”印记,挖掘美食里的“三交”故事,还以中英双语宣讲铸牢理念,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凝聚青年守护文化的力量。

640 (12)

640 (13)


本次实践调研中,最触动我的画面,定格在回民街贾三灌汤包店:外国友人老李用流利中文,为我们细数回民街的百年变迁与中华文化的包容底蕴。汤包热气氤氲间,邻桌同胞主动递来清甜糖蒜,无需多言的默契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意,正藏在这市井烟火的交融中。——“溯源中华根脉,青语共铸同心”实践团

640 (14)


 融新媒讲抗战故,赋巧思承革命光

(一)京冀研民族情:史料活化育课堂

2024年7月至9月,团队以高中教材和“二十四史”为基础,梳理历代民族关系与政策,转化为符合中学课标教学资源。与初高中教师对接优化内容,克服史料梳理难题,完成《“三交”史中学课堂活化资源包》,体会到历史教学转化的难点与意义。

640 (15)

640 (16)

640 (17)


在梳理“唐朝民族政策”时,我们一度因史料记载的分散性和表述差异而陷入困惑。直到在一次线上研讨中,我们的实践指导老师建议我们结合敦煌文献中的个案具象化政策影响,才豁然开朗。我们开始尝试以“丝绸之路上的民族交往”为线索,设计了一组互动地图和角色扮演脚本。我们深深体会到:历史不是故纸堆中的文字,而是充满温度的生命轨迹。这次实践不仅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术内容转化为学科知识和教学活动,更让我们理解到,真正的好素材必须扎根教学现场、贴近学生认知,只有这样才能让“三交”史的宏大叙事真正落入了课堂的泥土之中。——青韵北京:高中历史“三交”史调研队

(二)践隋唐“三交”调研 分阶筑教学资源

渝桂隋唐“三交”教学探研队:2025年7月8日至8月25日,团队围绕隋唐民族“三交”史,分重庆、广西组开发初、高中教学资源。重庆组参观三峡博物馆拓展史料,咨询一线教师,调整完成初中PPT。因馆内相关文物少,团队还启动新一轮史料筛查,最终计划形成含教案、剧本杀等的素材包。

640 (18)

640 (19)

640 (20)


   个人实践展风采,挺膺实干助发展

赴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中共玉屏侗族自治县政法委员会进行个人实践的付祥新同学说:“在田坪镇庆寨村,我见证了孩子们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对法律知识的浓厚兴趣,这让我意识到普法工作对于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同时,基层调解员运用‘背对背调解+面对面协商’模式化解矛盾,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彰显了司法温度,这让我明白法治建设不仅是刚性的规则约束,更是柔性的人文关怀。”

这段实践经历让付祥新同学认识到,法治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开展是非常丰富且鲜活的。地方政府将法治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身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法治力量。

640 (21)



赴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长征小学进行实践的李佳衡同学的核心任务是参与校园暑期日常运维管理,具体包括:看护校园安全、打扫整理环境卫生、详细登记来访人员信息,并重点协助组织每晚校园对周边小区居民的定时开放活动。

通过此次实践,不仅锻炼了她沟通协调的能力,更让她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细致与重要,她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区建设贡献了一份微薄之力。

640 (22)



孙尔浩同学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委党史研究室实践期间,主要负责完成了《南和区2022年工作年鉴》、《南和区红色记忆》两本党史类书籍的校正和编辑工作。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党史工作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每一份细致的付出,都是在为传承红色基因、守护历史记忆贡献力量。带着这份感悟,我将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这份严谨与热爱,不断前行。”孙尔浩同学说。

640 (23)



艾丽皮热同学以“青春助力社区文化建设:走访调研、宣传赋能与手工联动”为在新疆喀什市泽普县六社区开展实践的主题,核心任务包括走访30户不同年龄层居民、调研社区文化需求与服务建议、设计并绘制一面“社区文化公约”主题宣传墙等等。

走访独居老人张奶奶时,奶奶提到“想了解小区最新活动却看不清通知”,艾丽皮热同学就在绘制宣传墙时特意放大字体、增加图示,加入了固定提示板块;手工活动中,有孩子对黏土造型感到困惑,艾丽皮热同学会结合小区常见的绿植、凉亭设计简易模板,耐心引导他们创作。这些细节让艾丽皮热同学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不仅是“完成活动”,更要带着“问题意识”和“服务思维”——走访时多听一句需求,宣传时多做一点调整,互动时多给一份耐心,才能让实践真正贴合居民需求。

640 (24)



暑期实践是历史文化学院师生触摸“活历史”、践行 “大担当”的生动课堂。从古籍残卷中打捞记忆,在乡土建筑间解码文明,我们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专业赋能文化传承,用青春力量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未来,学院将持续完善“专业 + 实践”大思政育人体系,深化与地方各级文博、乡村社区、大中小院校等单位的协同合作,推动更多历史文化“宝藏”走出故纸堆、赋能新时代。期待师生携手,以实践为笔、以青春为墨,书写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崭新篇章,让历史智慧更好照鉴当下、点亮未来!


责任编辑:严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2025 年暑假期间,共有16支团队90余名学生参加学校团委“知行中华,铸魂育人”暑期社会实践,另有21名同学立项暑期个人实践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