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谋定后动,知止有得”
“大国边疆”出发乌鲁木齐
2024年8月6日至8月9日,中央民族大学“大国边疆”新疆社会实践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协同研究基地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孔新峰教授的带领下赴乌鲁木齐市调研。本支调研队伍呈现“5+5+18”结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队教师、新闻与传播学院摄制组、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构成。在老师指导下,实践团成员进行充分的行前准备,结合所在学科与专业特点做足案头工作。
本次调研坚持以“两个结合”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文化润疆”为主题。实践团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研修项目,还是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国边疆”社会实践项目,切实将“文化育人”谱写在新疆的大地上。
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立足新疆历史,倾听文物之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增强认同为目标,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深入挖掘历史上新疆的历史文献、考古文物等资料,是强化“五个认同”的重要方式。实践团实地参观了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一)参观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
实践团新疆行的第一站来到了乌鲁木齐市文化中心。乌鲁木齐文化中心位于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凤起街,是乌鲁木齐倾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之“文化科技中心”地标性建筑。六大功能场馆和中心文化塔呈现出象征团结、和谐、繁荣的雪莲花形象,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乌鲁木齐包容、开放、融合的精神风貌。
走入乌鲁木齐市博物馆,成员们在栩栩如生的石榴籽浮雕前驻足良久。在哈萨克族讲解员的带领下,成员们参观了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六个展厅的大量出土文物。“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灯影下的文物中流淌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展开一幅中华各民族在新疆大地上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画卷。实践团成员更加深刻感受到新疆地区文化如何汇入中华文化体系中,成为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参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为进一步了解新疆古代历史风物,实践团成员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旭日初升,五星红旗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前迎风飘扬,馆前广场上,孔院长为成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铸牢”课。“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伏羲女娲图、《三国志》写本残卷三件馆藏珍贵文物力证了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密切关系,有力展示了中华文明“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交流融合历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是一座具有“楼兰古韵、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特色的现代化展馆。调研团师生重点参观了7号至9号展厅,以中国通史、新疆地方史为脉络,系统了解了新疆璀璨的历史文化。看到孔院长介绍过的镇馆之宝之一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成员们对其东方之韵赞叹不已:“它有着精巧细致的纹路,看到‘五星’聚集和‘中国’二字,我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在这一刻爆棚!”
通过沉浸式参观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成员们驻足于一件件历史文物前,感受历史上新疆与中原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了解到新疆作为“亚心”之地,荟萃多种文明,兼容多元之美,终成大美新疆的历史与现实,体悟新疆文物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走访典范高校,共论文化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重大使命,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是推动文化润疆的重要力量。
(一)与新疆财经大学交流座谈
8月7日,实践团与新疆财经大学就社会实践在文化润疆中的作用进行交流。新疆财经大学是新疆重点建设高校,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新疆新文科教育联盟成员。新疆财经大学团委书记吴蕾指出文化润疆应重视青年骨干学生培养,通过制度化管理和建立多元实践平台,锻造出一柄“知行合一”的“利剑”;她建议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发挥西部计划作为新疆人才引进项目的战略意义,并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到西部计划中来,在大美新疆建功立业。
新疆财经大学社会实践团队优秀学生代表表示,通过校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疆的文化社会现状,对于书本上的民族理论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厚厚一本霍城文创产品设计手册是他们“知行合一”的最好体现,成为服务地方发展、增强文化认同的生动案例。会后,在吴书记和优秀学生代表的陪同下,实践团参观了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博物馆,从货币发展中的民族交融这一新角度对文化认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与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交流座谈
8月8日,实践团来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交流学习。中央民族大学优秀校友、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丽娟教授与成员们亲切交流,带领成员参观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情况。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院长详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服务+政府资政智库”的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平台体系建设,与国家部委和自治区重要研究基地建设的经验。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贯彻“三全育人”模式,除加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外,学院还特别注重发挥学习与办公环境中的思政育人成效,打造了全面、丰富、立体、生动的场所思政文化,给师生一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自治区文化润疆的研究基地,张院长强调文化润疆重点在于文化认同,实践团成员只有深入了解新疆历史文化、社会现状,才能理解文化安全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她还以南疆地区的现代文明教育为例,提出应从基层社会层面衡量文化润疆的实际效果。
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还着力将新疆地方史课程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贯彻落实“文化润疆”治疆方略。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冬丽副教授与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爱丽菲娅·艾克拜尔、杜芳两位老师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的开设、讲授进行了经验交流,一致认为两校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加强协同,讲好“金教材”,为青年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引领作用。
历史正本清源,文化铸魂育人。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实践团成员还将前往喀什地区喀什市、疏附县、英吉沙县等地调研,实地参观古代文明遗址,探访当地小学,与支援干部、英模人物和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界理论工作者交流座谈,更加详细了解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相关省市对口援疆等情况。实践团成员将持续在此过程中体悟文化润疆的核心工作,思考文化润疆的途径与方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大国边疆,用自己的声音讲好新疆故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