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心理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营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的具体部署,机关第七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心理融合为手段,“1+1+N”模式为框架,积极打造党建品牌,助推心理服务区域发展。
“1+1+N”即“围绕一条主线,紧扣一方阵地,多种服务形式,多个服务对象”心理服务模式。机关第七党支部以心理服务为“一条主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心理服务工作融入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畴;以党支部为“一方阵地”,充分发挥我校的资源优势,将党建工作与心理服务相结合,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为心理服务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支持,增强心理服务的实效性;以“多种服务形式”满足更多人的心理需求,扩大心理服务的覆盖范围,心理服务面向“多个服务对象”,延伸到区域内的乡镇、企事业单位、社区、中小学等机构,使党组织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知心人。党建引领,心理融合,“1+1+N”模式助推心理服务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为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贡献遵医力量。
一、总体思路
(一)整合力量,组建“党建+心理”专业职员队伍
以“党支部”为引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为支撑,以“心理专兼职咨询师队伍”为依托,以“学院心理联络员”为辅助,汇聚专业力量,确保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和效果。
(二)服务社会,拟定精准心理服务方案
充分发挥省级心理示范中心引领作用,辐射带动周边社会心理发展,与服务单位了解具体需求,充分对接,以便准确把握现状,制订精准的心理服务方案。
(三)瞄准需求,开启“融合式”心理服务
根据社会服务中不同单位、不同对象、不同需求,针对性、精准性的开展心理服务,如:为区域内初三、高三学生进行考前压力缓解,为医院肿瘤病人开展心理疏导。
二、建设目标
加强党建引领,结合学校心理专业优势,对周边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精准帮扶,通过心理讲座、心理活动、心理疏导等形式,助力周边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三、工作举措及成效
(一)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周边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推进心理服务走进学生社区,走进周边区域,开拓“党建引领,心理融合” 助推周边社会心理教育发展模式,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意识。带动区域性共同形成关注心理健康的氛围,有利于周边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发展。形成心理服务的区域特色和品牌,提升区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
(二)推进落实,心理服务同安排同部署
每学期学生工作例会中,将 “心理服务走进社区”工作进行同安排同部署;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党建工作,统筹安排,督促落实。通过党建引领,整合高校、社区和乡村的心理服务资源,提高心理服务的专业性。
(三)健全机制,组织建设心理专业队伍
学校制定了《遵义医科大学社区心理合作育人工作方案》,与正安县新洲镇政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共建基地,组建心理专家团队,利用心理专业优势,开展心理服务。
(四)深入践行,“党建引领,心理融合”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实践
通过精准定位社会心理服务需求,近年来开展各类心理活动共54场,深受各单位好评。深入遵义市中小学、社区机场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2023年开展了6场,2024年开展了3场。通过心理健康宣传、主题活动和咨询服务,提高社会大众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韧性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强党在心理服务领域的引领作用,为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幸福安康做出积极贡献。
四、创建成果及示范效应
(一)强化队伍建设,树立区域典范
机关第七党支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通过“1+1+N”党建品牌的创建,组织建设一支政治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党建+心建”专业队伍,通过定期培训、实践锻炼和学术交流,不断提升党员在党建和心理服务方面的专业能力,确保工作质量和效率。共同推动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同时不断优化工作方法和流程,提高党建工作和心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区域内心理服务的标杆。
(二)整合心理服务资源,建立心理服务体系
通过整合学校、区域内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社区和乡村的心理服务资源,建立起覆盖广泛、服务专业、运作高效的心理服务体系。关注特殊群体需求,通过强化宣传推广、争取政策支持等措施,确保心理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内的居民提供心理支持。
(三)形成党建品牌,推广心理服务经验
形成心理党建品牌,总结和推广心理服务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模式,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区域心理服务的整体发展,提升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