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连专,郑州大学法律系1984级校友,现任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
大凡爱上一个城市,是因为那里有自己思念的地方和牵肠挂肚的人。
爱上郑州,就是因为那里有我的母校---郑州大学和曾经给我传授知识、教我如何做人的法学院老师。
时光荏苒,一眨眼毕业32年了,虽然常常去郑州,但郑州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变得越来越模糊,模糊的只有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轮廓,而只有法学院以及法学院的故事愈益清晰……
听说,法学院即将四十周岁了,在郑外工作的游子们真想再回老校园看看,到当年上课的教室坐坐,甚至奢望能再听听当年老师们的教诲。
校园真大
1984年9月,从未进过城的我来到郑州大学法律系,我清楚地记得,接送我们的校车从郑大东门进,在行政楼前停下,正当我急不可耐地下车时,负责领路的学长大声说:“理科生和外语系的同学下车,法律系、历史系、中文系的同学继续前行”。汽车一直前行,再右转,过了金水桥才到了文科区,乖乖,大学的校园真大啊,坐汽车竟然要走半天。后来才知道,母校的校园何止是大啊,还美的如花园一般。站在法律系的迎新牌前,好半天回不过神来。
校友们真亲
原以为到大学报到和上高中一样,背着大包小包,如逃荒般赶火车、挤汽车、找宿舍,事实是,一出郑州火车站,就被来接站的、热情的高年级同学所包围,真如亲人一样。安排好宿舍,马上就有辅导员来看望,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一扫而尽。
班主任真好
永远都不会忘记,报到后的第一天晚上,刚刚留校就来做我们班主任的安立民、赵永纯、沈开举老师到宿舍看望新生,印象最深的是,安老师背着一个绿色的书包,沈老师带着鸭舌帽,赵老师说话时还带着一丝青涩,他们如大哥般亲切干练真诚。若干年后,安老师成了法学院党委书记,沈老师成为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老师成为法院院长,老师们功成名就,学生们怎敢懈怠?
名师们真多
郑州大学法律系是“文革”后全国首批恢复法学教育和拥有77级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之一。那时候,虽然法律系才刚刚开办4年,但已经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郑州大学许多教学名师。我记得,法学专业的许多课连教材都没有,是老师自编讲义,同学们上课认真做笔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毕业若干年后,同学们说起当年的老师,依然难以掩饰内心的骄傲。怎能忘侯宗源老师的深沉(候老师总是穿着中山装,正襟危坐),何玉玢老师的洒脱(何老师低头戴一个眼镜,抬头换一副眼镜十分可爱),吕泰峰老师的严谨(吕老师的中山装总是笔挺笔挺,不苟言辞),田土城老师的睿智(田老师讲完民法,同学们觉得不过瘾,又追加了一学期的合同法),程宝山老师潇洒(永远都忘不掉程老师将粉笔夹在手指间的帅劲,听程老师的课如相声专场),叶高峰的豪放(叶老师讲课永远都是激情四射),王继瑜老师的诙谐(四川口音很悦耳哦),赵建文老师的幽默(幽默前总要摸一下鼻子),王长水老师的细致(讲侦查学,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沈开举老师的深刻(行政法大咖当之无愧),邓曾甲老师的渊博(汉语、日语、英语并用,应该是最早的双语教学了),吴洪老师的乐观(听吴老师的婚姻法很开心哦),还有潘永隆老师、肖乾刚老师、金天相老师、桂桦老师、陆庆海老师、仝中赞老师、王建元老师、符近悦老师、李宪老师等等,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现在大都退休了,祝他们健康快乐!
同学们真棒
法律系84级分3个班,平时都在一起上课,大家互敬互爱,一起搞春游,一起参加运动会,一起搞晚会,就像一家人一样。毕业后,许许多多的同学都成了工作单位的中坚、业务上的能手,还有一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们感谢母校,也无愧于母校。
郑州烩面真好吃
那时候,每个同学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太好,到外面下馆子是一件十分奢侈和兴奋的事。学校的东门,隔着大学路有一条小路,小路的深处有一家烩面馆,记不清是杨记烩面还是肖记烩面了,偶尔和同学们过去吃碗烩面,如同中奖一般幸福,那面的劲道、汤的清香、羊肉的可口会一直浮现在脑海中,久久不敢散去。
法学院的明天更美好
基于毕业后也到高校教书,与母校法学院一直保持着联系,三十年来,也见证了母校法学院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法学学科先是拿到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然后拿到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从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律硕士学位授予权,到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法学博士后流动站一气呵成;法学本科专业还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同时,法学院是省级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单位、国家卓越法律人才计划培养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昨天的辛勤耕耘,铸就了今日的辉煌,今日的辉煌必将预示着明日更加美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