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
文物与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以“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社会”为宗旨,聚焦“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跃动”的核心使命,以“青春视角+专业深度”为特色,打造“理论科普+实践感知+创新传播”三维一体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将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破文化时空壁垒,让参与者了解、熟悉传统文化,让历史由书本上的冰冷年份转化为有温度的生命故事,让传统文化和文物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青年生活,让更多青年了解文物、热爱文物,在与传统文化和文物对话中增强文化自信。
探寻商代遗址,解码商城文化
2024年11月26日,为进一步丰富讲师理论知识、强化宣讲技能,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前往郑州商城遗址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先后参观了东城垣遗址博物馆、书院街墓地、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商都考古探索中心四处遗址遗迹。
调研结束后,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讲师吕风仪走进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三楼教职工之家,以“郑州商城遗址”为题,从商城遗址的发现历程与遗址概况、商城遗址与商代前期国都的关系、商城遗址出土文物介绍、商城遗址的文化价值与现代城市建设四个方面进行生动讲述。此次宣讲不仅是对宣讲团前期准备工作的一次检验,更是为后续系列宣讲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践行文化使命,传播传统文化
2025年寒假,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的讲师们前往各地开展宣讲活动,踏上了“旧物新声,古韵今传”的社会实践之旅。
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首站前往菏泽市成武县文化和旅游局,配合成武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讲师们先后前往祝岗子遗址、王瓦房遗址、老庙台遗址等几十处遗址,进行测量、绘图、航拍、采集等工作。在普查过程中,讲师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对齐鲁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亲身感受到了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后续的宣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随后,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还前往湖北省博物馆进行了参观学习,商周青铜器、战国秦汉漆木器、楚秦汉简牍、先秦及明代藩王墓出土的金玉器等特色展品,让他们领略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参观博物馆,讲师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加深了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认识,为后续的宣讲活动做好了充分准备。
2025年1月28日央视春晚舞台上,九条金红交错的“黄河飞龙”以雷霆之势划破长空,将千年黄河文化与现代舞台美学融为一体。宣讲分团讲师有幸联系到“黄河龙狮”这项百年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杨飞龙老师,并在杨飞龙老师的带领下详细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飞龙”的前世今生。参观结束后,讲师与杨飞龙老师展开进一步交流学习,内容包括从非遗的起源发展到如今的传承创新等,这使讲师们不仅对黄河飞龙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非遗项目的发展与传承困境有了深刻的理解。交谈结束后,讲师邀请了来自台湾的郑博允同学一起体验黄河飞龙的舞动步骤。郑博允同学表示:“在一招一式中感受黄河文化,我被黄河飞龙的魅力所吸引,也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经过前期理论知识的积累,讲师们将学习到的文化知识进一步整合吸收,带着学习到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入校园、社区开展宣讲活动,以专业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向不同对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求做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
2025年2月4日,讲师王猛来到菏泽市单县一中2023级俄语文科班,开展题为“齐鲁儒韵长”的考古文物知识的宣讲。讲师从菏泽地区出土的多个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入手,通过图文、视频与互动小游戏等方式向同学们展示文物中所体现的儒家文化,通过多感合一的手段将文物信息具象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同学们讲述了文物中的儒家文化。
2025年2月6日-8日,讲师杨卓凡、李怡潼、张雪瑞先后来到驻马店市赵寺小学、武陟一中和郑州市回民高级中学,开展了三场题为“中原古商城”的考古文物知识宣讲,围绕“郑州商代古城遗址”,用多媒体形式呈现了遗址的发掘、出土文物、文化内涵、现代化应用等内容,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
2025年2月11日,讲师高倩走进厦门市莲前小学六年级一班,围绕妈祖文化的起源与历史、妈祖信仰与崇拜、妈祖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妈祖的现代化发展等内容,结合丰富的历史文献、文化遗产发现和当代社会的实际案例等,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宣讲活动。
2025年2月13日,讲师徐馨悦走进中山市城南社区开展“魅力非遗,黄河飞龙”的主题宣讲活动。讲师通过专业讲解与现场互动,推动传统文化在基层社区的活态传承,将黄河飞龙这一非遗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在场听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
在这些宣讲活动中,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将优秀传统文化带进校园,带进社区,完成了四个省份六个地级市的6场文物知识的宣讲活动,宣讲时长达600分钟,覆盖受众300人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有效地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强了民众的文化自信,为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
2025年3月21日,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在“中华源”考古实验室面向参观学习的博士生宣讲团总团成员进行宣讲。在传统考古部分,讲师王猛首先对向宣讲团成员展示了郑州大学考古学自1976年建立以来的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与丰富成果,随后,王猛带领宣讲团成员按照时间顺序参观了郑州大学参与的考古发掘项目,从裴李岗遗址的石磨盘一直到荥阳官庄遗址铸铜作坊,王猛同学以生产力发展与人类社会形态演进为讲解线索,结合展柜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文物,让大家深刻的理解了考古研究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讲解结束后,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编钟队进行了编钟表演,一首《茉莉花》不仅展现了音符的美妙,更激发了大家对中国编钟的喜爱;在科技考古部分,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负责人吕风仪同学首先带领宣讲团成员走进石器实验室,向大家讲解了通过现代技术模拟复原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随后走进人骨实验室,结合具体人骨研究案例向宣讲团成员介绍了科技考古在古人类骨骼研究、古人类疾病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展示了考古学在与医学等多学科交叉下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使大家对考古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理解。
这些活动不仅让考古与文物进一步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同时也进一步营造了关注考古、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未来,郑州大学博士生宣讲团考古中国传统文化宣讲分团将会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宗旨,用青春热情和专业知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年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