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样板支部 >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学科党支部 >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简介: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无机学科基层党支部,目前共有33名正式党员;既包括学识不凡的专任教师、中科院院士、国家“万人计划”获得者,也包括业务和服务水平高超的技术人员。支部分为两个党小组:“技术与保障人员党小组”和“教师党小组”。支部组织健全、工作规范、重心突出、成效明显;2015年7月被评为南京大学“先进党支部”;2017年6月,支部获得江苏省教育工委“2015—2016年度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一等奖;2018年7月,芦昌盛同志获得南京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

建设计划:

支部建设,需要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逐步推进;特别是在稳定发挥特定作用的过程中,支部可以形成自身的风格、印记、理念、文化和美感。基层支部、基层支部工作、以及支部的同志们,能够持续吸引群众、最终产生“凝聚”效应的原因,不是“看不见”的“觉悟”、“修养”、“决议”、“举措”等等,而是可以形象化的“美感”。

简短地说,可以用“真、善、美”来概括支部建设层层递进的总体思路。“真”是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伟大实践,是“学习型党支部”的建设核心,理想信念是支部形成的共同思想基础,“求真”是我们一直以来努力在营造的支部“微环境”;经过多年以来的坚持,端正的支部党内风气蔚然而成。但是,止步于此是浮华。

“善”是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标准化”,包括支部组织结构、日常的党员教育和管理、党内民主制度、党员活动、党组织自我完善的机制等等。标准化不同于“合乎规范”,并不是“不违规”,而是作为政党组织的具体形式和细化。我支部目前尚未达到完全“标准化”的要求,因此“求善”将是项目进行期间必须全力以赴做好的事。

“美”是支部党建和党员同志们个人进步的目标;历史研究一再呈现,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进步、成长的显著标识,都实物化为不拘一格的审美。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客观形势下,党员同志和群众有着多元的价值观、个人诉求和审美情趣。对于党员而言,理想信念的崇高可以产生“美”,进而引导自己在“美”的道路上自发前行;但是,与普通群众一样,党员同志们也会发现其他多元化的“审美”,而它们并非都可以产生崇高,有的例子中甚至成了强力的诱惑。因此,认识、引导、创造“党员的美感”,才能有效地、持久地吸引党员同志们和群众;“求美”是我们支部建设的长期目标,需要立足于实实在在的行为、行动、个体和团队,这也是创建“服务型党支部”的内在要求和动力。

 

目前,支部已经依据具体功能期望,划分为两个党小组并初步开展了特色活动。在“双创”活动的第二阶段,将重点打造品牌队伍、铸就党员“示范团队”,以实际行动为学校的科研、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中心工作“添砖加瓦”。具体部署如下:

  • 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上成立的“党员服务示范团队”、“党员服务窗”,将结合工会组织把特色活动制度化。为了有效提升服务育人水平和业务能力,拟在本项目执行期间,至少选派4人次参加实验室和大型仪器管理水平较高的兄弟院校及相关仪器公司的进修与培训。
  • 利用支部“教师党小组”与南京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党支部共建及共同开展活动的契机,进一步推动和成立“实验教学党员示范团队”,采用专题讲座和联合开发教学实验的方式,持续促进学科发展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提升本科生实验教学的科学水平和服务质量。拟在本项目执行期间,以支部名义组织公开课及课程研讨的方式,重点提升新入职“青千”、科研骨干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在条件具备时,力争开发内容前沿、新颖的教学实验。
  • 为了强化支部在本单位重要、中心事项上的讨论、建议和决策影响力,同时结合无机学科的实际状况,拟在本项目执行期间探索以支部牵头方式有效组织、提升和评估本科教学水平(以无机学科核心课程《大学化学》为试点),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以及广为提倡“四有好老师”、“立德树人”的优良作风和教师形象。(具体项目涉及教材建设、课程建设、以及教学能力提升等。)

预期成果:

  1. 年度工作预期(2018.9—2019.8):建成完整的支部运行体制、完备的支部台账;初步建成支部党建课程(以“课立方”系统发布课程、组建支部成员的网上班级);完成支部党建网站的初步开发(包括基本功能板块、成员登录入口、以及嵌入式的党建课程)。其中,党组织的“标准化”创建模式和支部党建课程为可推广的项目;支部网站,有待运行一段时间并逐步完善后,有条件地推广。
  2. 年度工作预期(2019.9—2020.8):在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上建设成熟的“党员服务示范团队”品牌;以学科为基础,初步开发、形成基层党支部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和组织团队,具备定期活动和研讨机制,以及一定的教学评价功能;在南京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实现学科联动的实验教学促进机制。其中,“示范团队”和支部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方式是可推广的项目;本科实验教学的促进和提升计划,因为其特殊性,需要逐步摸索合适的项目和方式。

工作保障:

  1. 人员保障:支部书记芦昌盛同志,现为《大学化学》课程主讲教师,同时也是南京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支部成员中,有郭子建教授(2017年新增院士)、赵劲教授(2017年“万人计划”获得者)、郑鹏教授(青千)、史壮志教授、王新益副教授、孙为银教授(杰青)等,其中部分老师参与《大学化学》课程及实验教学。
  2. 配套政策、资源投入、条件保障等:南京大学党委组织部和化学化工学院党委,对支部建设大力支持,有相应的配套经费和政策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