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样板支部 >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简介: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教工第二支部共有党员17名,支部书记张恩盈,宣传委员张晓军,组织委员李夕梅,纪检委员郭卫卫。该支部共有教授3人,占20%;副教授9人,占60%;中级5人,占20%;博士15人,占88.3%。该支部张玉梅同志为青岛市优秀党务工作者;郑芝荣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赵延明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兰进好同志为青岛市教学名师,青岛农业大学第一届卓越奖获得者;江绪文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建设计划:

1、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及学院党总支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上级党建工作专题精神,进一步探索完善“党建+”模式,以党建引领各项中心工作,以工作实效检验党建效果,使支部党员教师进一步“提升境界、转变作风、提高能力”,着力打造一个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样板党支部。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乡村集体致富增收渠道,实施振兴乡村战略。通过与青岛平度市蓼兰镇小万家村结对共建,以“党建+精准帮扶”为纽带,结合 “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短板意识,建立“四扶四建”的产学研精准帮扶合作机制。实现“党建、人才、科研、服务”的四位一体,确保党建的领衔地位,充分发挥农业人才优势,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切实输送给农村和农民,搞好畅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作。推动农业转换升级、农村发展进步、农民持续增收,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2、建设目标

通过“党建+”模式,创新载体、搭建平台、完善机制,进一步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增强党员内驱动力,打造学院发展的“排头兵”、“领头雁”队伍,使支部各项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从而助推学校和学院中心工作快速发展。并结合时代背景,着重开展以“党建统领、科学发展”为方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以“党建+精准帮扶”为纽带;以“乡村振兴,助力三农”为平台,建立“四扶四建”的产学研精准帮扶合作机制,锻造一支服务型党员教师队伍。

3、各年度工作目标和举措

在“样板支部”工作建设中,以“党建+”模式,在原有的“党建+”思想建设、科研、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党建+”精准帮扶,着力开展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乡村党员联络站为纽带,落实“主题党日”制度,把小万家村作为党性教育基地,定期组织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到小万家村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等主题党建联建活动,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利用平度市红色教育资源,加强校地党员党性教育,切实提高党员意识。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抓乡促村,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18-2019年度,着力建设乡村宣传培训站。制定规范系统的党建、科技培训方案。定期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有关文件精神、科技下乡、栽培技术培训活动,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广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微信群等互联网科技手段,开展即时互动交流沟通,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交流,探讨关于当地农业发展、种植业结构改革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在小麦、玉米、花生、大豆以及中草药等作物育种和栽培等方面科研优势,结合科研课题,探索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农业生产力。

2019-2020年度,着力建立乡村咨询服务站。针对地区实际,研究提出科学种植产业发展规划意见,并对环境不利因素进行摸排,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深入分析种植业生产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风险点,提出有效防范或规避的办法和预案。重点加强管理各环节的技术指导,切实降低农业风险发生率。引导种植户自觉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风险本领,帮助建立健全有关风险防控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乡村帮扶供应站。帮助村庄进行一次全面“耕地体检”,形成土质检测报告。结合支部专家科研实际,将村庄作为改良育种实验基地,深入开展适种改良研发等科研工作,建立规范化试验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增产增收示范带动效应。结合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基础上,帮助农村积极提升产业发展思路视野,寻找致富发展新路子。

此外,以下工作将在“样板支部”建设中持续开展。(1)组织党员以座谈会或调研形式,深入教研室、课堂、学生班级、学生宿舍中间,切实掌握广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找准影响和制约学风建设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进一步改善学风。(2)实施教工党员教学“党员先锋工程”,每两个月举行一次支部内党员授课比赛,以比带促,持续提升党员教师授课能力。(3)继续实施党员帮扶制度,在原来帮扶工作开展基础上探索1+1+1结对帮扶,即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党员+青年党员+学生党员结对子,以老带新,着眼于提升青年党员和学生党员整体素质。

预期成果:

2018-2019年度:

1、继续推动“党建+”模式的广度和深度,教工党支部向学生党支部延伸,教工党支部向教学、科研创新团队、课题组成员延伸,高校基层党组织向农村基层党支部延伸。形成“党建+”工作报告一份,并党总支层面推广。

2、通过“四扶四建”,相继建成乡村党员联络站;乡村宣传培训站;乡村咨询服务战和乡村帮扶供应站,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整种植业结构,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农业生产力。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报告一份。

2019-2020年度:

1、在原来党内1+1帮扶工作基础上实施1+1+1帮扶机制,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党员+青年党员+学生党员结对子,扩大帮扶面积,提高帮扶力度,结合专业特点和优势,以老带新,着眼于提升青年党员和学生党员整体素质,定期开展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党员各项素养,形成党内帮扶工作报告一份。

2、在充分市场调研和沟通对接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联合康福莱现代农业公司等农业公司,达成红薯订单种植项目,签订试种协议,建立小万家村红薯品牌农业。在支部党员专家的技术指导及其脱毒薯苗的供应下,通过驻村第一书记广泛组织和发动,在小万村完成50亩的红薯种植,并向四周辐射160亩。显著提高农户收入。效益估算:从村民收益预估看,协议价格为0.6/斤,亩产约为5000斤,除去各类生产成本,净收益约2000元,与种植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相比,收益翻一翻。形成研究报告,并种植示范区,进行推广。

工作保障:

农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鼓励广大师生长期扎根服务农村基层,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新旧动能转换过程发挥将一如既往支持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优先扶持第二党支部畅通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将党性写在农村大地上。

农学院第二党支部和所在党总支有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扎实知识的教授,可以为支部服务农村做好人才储备,同时第二党支部已经在两年多实践里初步摸索出一套服务三农的工作经验,为项目实施奠定前期基础。

农学院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工程技术中心1个,研究中心5个,教研室5个,能够满足支部服务三农、实施乡村振兴需要的平台条件和其他条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