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样板支部 >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 >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

党组织简介:

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成立于2018年9月,现有党员教师16名,教师18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6名,讲师8名。

建设计划:

        1.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山西转型发展大局,对标学校“双一流”建设,找差距补短板求发展。支部结合政治学专业现状,将党建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三个工作领域紧密结合,实现党建三融入,即“党建融入教学、党建融入科研及党建融入社会实践”,达到三提升,即“提升责任意识、提升奉献意识以及提升使命意识”的总体目标,努力将支部建设成为一个基础稳固、特色鲜明、质量突出的高校基层战斗堡垒。

        2.建设方案

       (1)党建融入教学。支部党员大多是政治学的学科背景。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党的建设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发展提供保障,将党的指导思想当做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方向标”和“指路灯”。支部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多方鼓励支部党员教师结合各自承担课程,以“课程思政”为抓手,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构建为契机,将党建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力求打造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手段有效的思政课堂课程和高质量教学精品。通过各种形式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2)党建融入科研。党建是中国政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丰富的政治学内涵。支部将定期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文献,学习中国共产党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鼓励党员教师将党建作为自身研究方向,并推进党建与各自研究方向有机结合,创作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支部将通过一系列学术活动,提升教师们的研究水平。

       (3)党建融入社会实践。作为科研主题的党建,决定了党建将成为政治学研究室教师以及支部党员各类社会实践的主题。支部与政治学研究室将有针对性安排以党建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老师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的党建素材,加深对中国政治社会的理解,从而使实践成为科学研究的有源之水,也能使教师们的学术研究为社会基层党建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3.建设目标

      (1)提升责任意识。党建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意在着力提升党员教师的责任意识。高校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三重功能并体现在每一个高校教师身上。党建与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与融入,是提升教师责任意识的有效方式,使支部的各位党员教师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我对学生、对社会对国家肩负的重要责任。

     (2)提升奉献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一位共产党员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党员的奉献意识必须体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即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中。只有在这些工作领域中投入更多的汗水和智慧,才能真正提升支部每一位成员的奉献意识。

      (3)提升使命意识。使命赋予奉献以方向,赋予责任以动力。教师的使命就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奉献原创性学术产品。因此,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是教师完成使命的主战场。通过认真教学、了解国情民意、努力钻研学术,回报国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是每一位教师的本分。

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经过两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建工作机制,努力打造出一个“支部政治引领有力、党员精神面貌昂扬、教师工作业绩突出”的基层党支部。

预期成果如下:

1.建立健全支部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支部建设;

2.形成一套稳定且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

3.推行制度化的支部学习交流机制;

4.完成“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教学体系的构建;

5.推出一批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成果;

6.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渠道与形式。

工作保障:

1.组织保障:学院党总支为支部建设配备了得力人选,并在各个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

2.机制保障:支部建立了党务教务学务三合一的工作机制,明确规定了日常活动的内容、程序及相关制度,大大提升了支部工作的制度化水平。

3.物资保障:学校与学院两级组织给予支部建设所需的经费支持和场所支持,并为教师党员调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