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简介:
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党委下设党支部7个,共有党员131名,其中职工党员57名,学生党员74名。学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积极将“党建+”思维贯穿于“大思政模式”,构建了党建、教学(专业)、学科、科研(教研)、育人五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形成了“一岗双责”、全面深入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引领师生创先争优,推动学院全面发展。
建设计划:
一、五大制度体系建设为“对标”护航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障。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的指导,结合“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严格做到“五个到位”和所属基层党支部普遍做到“七个有力”的基本要求,学院党委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建设。优化院(系)运行机制,健全完善院(系)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规范“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机制,贯彻落实党务公开制度,优化宣传学习教育制度,确保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二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制度建设。按照“五个到位”和“七个有力”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基层党建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学院党委和师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考核细则,严格按照指标体系开展阶段性自查、评估、整改及评优等工作,最大限度发挥考核的规约和激励作用。
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切实提高党员骨干的“政治站位意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把关作用”,通过“学院党委-师生党支部-党员骨干”层层传导的方式,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切实守好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网络空间、学生组织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四是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建设。按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结合谈心谈话、警示教育、先进典型学习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重点加强学院党委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党员的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确保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和党支部成员、支部所在单位人员未出现违法违纪、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等问题。
五是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政治引领作用,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要求,紧扣师德“红七条”和其他违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员教师的政治和职业双重社会角色意识,促进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与职业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确保院(系)未出现违反师德师风有关规定的突出问题。
二、四大质量工程建设为“争先”赋能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新的党的建设总布局。根据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学院党委将自身工作实际,打造四大“质量创优”工程,扎实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取得全方位、全过程的突破和提质。
一是打造“同心圆”工程,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基础性的建设,并把它摆在党的建设首位。学院党委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进一步强化院系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以“同心圆”工程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进一步提高师生党员的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凝聚改革发展共识,共同推动学院及学校的建设发展。“同心圆”工程主要包括:建设一个“党员成长辅导活动室”;组建一支“思政育人队伍”;打造一个“四通四共”式师生连心工程;形成一条“群众监督线”。
二是打造“红色基因”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全面提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为进一步释放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提升党内组织生活的严肃性、感染力和实效性,学院党委将以“红色基因”工程为抓手,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阅读红色书籍、观看红色电影、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学唱红色歌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将“红色基因”工程与党日活动、“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红色基因”工程主要包括:有计划分批次地赴省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实地情景教学活动;以党支部自主申报形式开展一系列红色主题支部活动;结合“三会一课”制度做好红色文化当代传承、转化的典型事迹阐释;申报一到二个以“红色文化”推动党建工作的特色创新课题。
三是打造“文化涵育”工程,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拧紧全面从严治党“总开关”的作用。党内政治文化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精神土壤,影响党员政治行为,在党员政治生活中发挥价值规范作用,是党的思想建设更为基础性深层次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新理念,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发挥“文化涵育”工程在“思想建党”工作中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努力建设先进的、健康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内政治文化。“文化涵育”工程主要包括:建设一个学院精神文化和党建工作传播网络平台;在师生党员当中开展以“中医药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观践行活动;在师生党员当中开展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家国情怀及爱国主义教育。
四是打造“先锋引领”工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始终把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是作风建设的首要要求;而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又是纪律建设的重要保障。学院党委坚持以“两学一做”常态化教育为契机,以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以“六带头”为引领的“先锋引领”工程。“先锋引领”工程主要包括:开展以“六带头”为引领的党员先进性主题教育活动,推动、产生一批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量化、细化党员民主评议工作,加强对党员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考核管理。
三、三大创建成果为“双创”筑基
学院党委将以“同心圆”工程、“红色基因”工程、“文化涵育”工程、“先锋引领”工程等“四大工程”为抓手,将“党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制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制度、师德师风制度”等“五大制度建设”贯穿各项工作全程,切实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工作思路有创新、工作成效有转化”,力争创建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本支部”,形成一项“全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典型经验做法”,最终实现以党建带动、提升学院全面工作,切实形成学院改革建设发展和师生全面发展相辅相成、交相辉映的喜人局面。
预期成果:
1.第一年度预期工作成效、预期创建成果和预期推广成绩
建立健全五大制度体系,提升学院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重点推进“同心圆”工程,切实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引领、思想凝聚、组织保证作用,在全院形成凝心聚力、改革创新、活力迸发的工作局面。
重点实施推进“先锋引领”工程,切实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学院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七个有力”的基本要求和“双创”工作重点任务,指导、培育一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2.第二年度预期工作成效、预期创建成果和预期推广成绩
重点实施推进“红色基因”工程,加大对师生党员和党员骨干的培训教育力度,创新、探索党员理论教育模式,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情景教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和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重点实施推进“文化涵育”工程,挖掘文化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当中的重要作用,创新、探索高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思路,提升党的思想建设的实效性。
开展项目经验总结、宣传推广工作,围绕“五大制度”“四大工程”“三大成果”总结、提炼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特色经验和推广模式,在省内外主流媒体发表1-2篇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在校内外主流媒体形成3-5篇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
工作保障:
1.配套政策
学校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支部主题党日的实施办法》等四个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文件的通知,制定了《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实施方案》、《校(院)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指导师生党支部工作制度》等多项制度;学院制定了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师德师风实施方案等23项党建工作制度,为基层党建发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2.资源投入与软硬件设施
学校为各基层党组织配齐配强了党建工作人员,我院有专职党务工作者3人,专职辅导员5人;学校为党建工作搭建了工作平台,设有党代表工作室,学院设有学生党员活动室、党员之家2个党员活动室,面积共计约170平方米,另在学院资料室开辟了党员学习角;学校强化党员学习教育,设有校级党校和二级学院分党校,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党务工作人员培训。
3.经费支持
学校按党员人均 200 元/年的标准下拨党建经费,并按人均 100 元/月的标准为党支部书记发放补贴;学院每年从行政经费中调拨经费用于党建活动,并为党支部委员发放补贴,基本满足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经费需求。
4.条件保障
学院党建工作人员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年,实践经验丰富;专职党务工作者3人,专职辅导员5人,为开展党建工作提供了时间和精力上的良好保障;学院党建工作基础扎实,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承担省级及以上课题十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