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学习领航 思政领行”工程,构建校领导示范带头的思想理论教育体系
(责任人:栾永玉)
(一)预期目标
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深入落实一线规则,制度化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发挥校领导在理论武装、思想教育、教书育人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思想理论教育体系,推动形成“大思政”工作格局,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二)主要措施
1.建强师资团队。构建校领导带头示范、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思政骨干全面参与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队伍,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全体校领导上讲台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思政课;知名专家学者依托学科专业导论、“读懂中国”通识课等,聚焦时事、热点问题,结合行业学科发展动态,通过“课程思政”做好思想引领;全体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体辅导员充分利用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会活动开展“学习新思想,建功新时代”宣讲。
2.打造四类课堂。一是着眼释疑解惑,夯实“实体课堂”。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程,共32学时、2学分,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19个专题,由全体校领导讲授。加强“读懂中国”通识课建设,推动每个专业有一门课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二是着眼知行合一,深化“行走课堂”。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引导推动学生通过基层宣讲、志愿服务、国情调研等形式,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新思想的理解,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三是着眼话语创新,拓展“网络课堂”。制作推送“学习新思想”系列微课、微讲座、微视频等新媒体作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推动新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借助网络平台,飞入寻常百姓家。四是着眼全程育人,做实“生活课堂”。持续开展“我与校领导面对面”“校领导午餐会”“校领导接待日”等活动,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把握入校、开学、考试、比赛、表彰、毕业等节点,使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场景都成为思政教育的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受到教育。
3.创新教学机制。一是推进“三集中”。通过集中研讨,把教学难题找准,增强教学针对性。通过集中培训,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通过集中备课,发挥团队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合力。二是强化“三结合”。推进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采用翻转课堂、重点讲授、集中讨论等方教学方式。
4.完善工作保障。一是把“课程思政”要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改革、突破,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把领导干部上讲台要求纳入党建目标考核体系,推动领导干部“学”“研”“讲”新思想成为常态。三是把“思政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改革纳入经费预算,落实专项经费保障。
(三)进度安排
1.2020年2-6月,在文澜学院二年级学生中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程,由全体校领导讲授。
2.2020年暑假,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学习新思想 建功新时代”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3.2020年9-12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课程向全校推广。
4.2020年,进一步丰富“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推送“学习新思想”新媒体作品20件,编印“课程育人”创新案例100个。
二、项目名称:完善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责任人:杨灿明)
(一)预期目标
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全面推进制度“废改立释”,构建“纵向无梗阻、横向不冲突”的制度体系。
(二)主要措施
1.坚持并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持和完善“五联系五引领”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2.完善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制度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理顺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关系,建立健全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学术委员会管理体系,保障教授在治学、治教、治院中的重要作用。改进师生民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代会、学代会等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3.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完成《章程》修订,出台《规章制度制定办法》,全面推进制度“废改立释”,提高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完善校内分级授权体系,明晰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咨询机构的分权。
4.建立高效治理的制度体系。强化机构编制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厘清职责边界,优化机构设置,促进流程再造。健全督察督办机制,提高管理效能,形成管理闭环。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大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5.完善筹资保障制度体系。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调资金、资产等资源配置在学校转型升级中的引导作用。完善筹资、捐赠、资产等相关管理制度,推进财务内控、智慧校园、信息化管理运行制度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6.完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建立完善以学科建设评价为核心的院长履职评价制度。将推进“双一流”建设成效作为职能部门负责人履职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多层级建设项目的通报机制、协商机制和奖惩机制,开展管理效能监察督。
(三)进度安排
1.2020年1-6月
(1)完成对全委会、常委会、校务会议事规则的修订完善,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2)完成《章程》和《校学术委员会章程》修订,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办法》,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
(3)完成制度“废改立释”专项清理工作,初步形成“纵向无梗阻、横向不冲突”的制度体系。
(4)出台《大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并稳步推进。
2.2020年7-12月
(1)在制定《督察督办工作办法》的基础上,组织监察、审计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效能督察监察。
(2)制定《经费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办法》《筹资奖励办法》《公房管理办法》等资金、资产管理相关制度。
(3)总结梳理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成效,“以点带面”“一院一策”,加快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4)初步建立院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履职评价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