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铸魂育人,聚力关键课程,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2020-04-26 09:01:05 综合

—— 南京理工大学贯彻落实“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纪实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战略部署。一年来,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上级文件要求,聚焦铸魂育人,聚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以“八个相统一”指导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提升政治站位,统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学校党委常委会多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专题研究,校党委书记张骏,校党委副书记、校长付梦印等校领导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现场办公、与教师座谈,并带头走进课堂上思政课、听思政课。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张骏带队开展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梳理建设现状,归纳总结优秀经验,剖析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围绕思想政治工作讲授了专题党课。

张骏为大学生讲思政课

付梦印为2019级本科生讲授入学第一课

张骏带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付梦印带队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

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是将马院建设列为“精品文科”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一目标。学校先后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办好特色一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2019-2021)》等文件,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二是积极提供条件保障。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人数配备不足,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带来的工作量增加的问题,学校在绩效津贴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幅倾斜。此外,学校还积极为马院调配公有用房,优先满足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需要,为马院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全力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强化教学管理。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全部实行中班(100人以下)教学,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培养计划,设置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聘任专职教师1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开展教学示范与教学交流,组织全院教师做好听课与评课活动。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各门课程每学期开展备课,及时将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融入课程教学。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讲”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研讨与集体备课

大力打造精品课程。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开设军工文化、工程伦理、生态文明、安全教育等拓展性思政课程,建设更具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课程。2019年,立项支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门“金课”建设,努力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金课”。继续开展专题教学课,积极打造“中国共产党精神系列”和艺术思政专题等特色精品课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室一品”计划。“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开展社会调查,并结集出版部分优秀社会调查报告。“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多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德法手绘报”活动,学生围绕课堂所学内容对社会现象进行手绘创作,表达所思所想,也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学习的认知。

积极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通。大力支持思政教师走进社会开展调研,让思政课教师实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为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积累鲜活案例。2019年暑假,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团分赴晋绥根据地兵工旧址、中国兵器工业所属企业、吕梁山区精准扶贫点以及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江苏省江阴市相关企业等实地收集资料、案例。返校以后及时对素材进行整理加工,组织社会实践分享交流会以及集体备课,把这些第一手资料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切实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深受学生喜爱。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研修、考察、实践、访学交流会

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军工文化内涵,集中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兵器中国”课程思政典范课程。加强基础教学建设,组织学院重新梳理并完善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推进教学大纲上线工作,实现所有课程均融入思政教育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立项,立项试点课程11门和示范课堂15项,对首批获得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试点课程、示范课堂进行周期性总结和展示。开展学校“课程思政”微课教学竞赛,共评出一等奖项目9项、二等奖项目18项、优秀奖项目11项。

坚持“引育并举”,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大力补充师资。对标思政课教师配备要求,结合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需要,在坚持人才标准的前提下,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引进工作。2019年3月以来,学校新批准引进专职思政课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7名;校内转聘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3名,新聘兼职思政课教师17名。

加强思政队伍融合发展。按照“大思政”的工作理念,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和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融合发展的意见(试行)》。通过在发展晋升、考核评价、激励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促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及青年教师等各支队伍互相融合、互为支撑、协调发展,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有利于“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实行职称制度改革。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的岗位特点,出台《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在论文、项目、获奖、出国经历等方面,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发展导向、成长成才规律和成果产出特点,单独设立标准,单独制定指标,单独组织评审。并考虑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特色,单独制定破格申报条件,充分激发教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拘一格评价人才。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晋升教授、副教授各1人。

坚持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学科科研水平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12月20日下午,我校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签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学校将按照双方约定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联动”原则,重点围绕“两个强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江苏制造”等领域与省委党校联合成立高端智库、举办高端论坛、产出高端成果,努力打造特色与优势,更好服务江苏经济社会发展。2019年3月,学校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共同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为打造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学校还积极与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理论研究。

我校与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签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协议

我校成立“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并举办学术研讨会

认真凝练学科特色。按照“人优我特”的思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坚持一般研究与特色研究并重,凝练形成了马克思工业社会理论、新时代“两个强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等主攻方向。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先后举办了“打造特色一流工业文化研究机构”专家论坛、“新中国70年:工业成就与工业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开设“工业文化研究”专栏,定期刊发工业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与人民兵工相关的手稿、音像、图书等2000余册,目前正在以此为基础筹建“人民兵工史文献中心”,“人民兵工史料数据库”已被列入学校“精品文科”三年建设计划。

主动融入疫情防控,提高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

加强抗“疫”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推进。学校党委书记张骏、校长付梦印等校领导通过在线听课、与思政教师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我校思政课在线教学情况,对结合抗“疫”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提出了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时组织教师通过网络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及时组织教师开展网上集体备课,及时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抗击疫情的斗争实践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教材,扎实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论述的“三进”工作。

张骏在线听思政课

付梦印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指导思政课在线教学

抗“疫”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专门准备“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教学专题,面向该课程全体学生讲授。重点讲授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对重大疫情中的无比优越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及时融入抗“疫”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彰显的中国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积极发挥部分教师专长于近现代传染病史和医疗科技史的专长,组织教师将日常的学术积淀充分转化为教学案例,用历史事实讲清讲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选讲”选修课程中增加有关习近平总书记指挥抗“疫”中体现的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

结合抗“疫”创新课程实践教学形式。受疫情影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程的社会调查环节无法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进行。为此,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调整原定教学方式,改由学生通过网络、电话、家庭成员口述等方式开展调查,重点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疫情防控、爱国卫生以及改善人民健康、医疗保障等对家庭幸福、个人健康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手绘“抗‘疫’专刊”。通过这些方式,进一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一室一品”品牌建设与当前抗击疫情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组织全校师生“同上一堂课”。学校党委宣传部认真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集体收看“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安排当天下午正在进行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四个班级近400名学生集中收看“思政大课”,并组织同学们针对上课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他学院和部分学生党支部通过腾讯会议、QQ群等在线平台积极就课程内容展开讨论,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凝聚工作合力,“大思政”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校党委书记一年内4次为学生讲思政课,校长连续5年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均深入课堂查课听课,并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排入课表,2019年共上课12次。学校各部门、各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向而行、同向发力,不断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

思政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形势与政策》课兼职教师张海玉荣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评“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新增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1名(目前总数为2名),江苏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骨干1名。1名教师入选“江苏社科优青”。师资规模扩大,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增长22人,师生比由1:537提高到1:422。

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稳步推进。一是教育教学改革有突破。马克思主义学院申报的“厚基础、重研学、强实践——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与实践”荣获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二等奖。二是党建工作有品牌。一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样板党支部(总数达到2个),1个党支部被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初心与使命”系列微党课之《陈云家书中的初心与使命》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三是学生能力培养上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话筒政治理论宣讲团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江苏省青年学习社”,还获评学校“五四奖章”。2019年,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组织研究生赴江苏省江阴市部分工业企业开展“探寻新中国工业成就,感悟七十载工业精神”社会实践活动,该活动获评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大赛一等奖。

责任编辑:刘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思政课教师实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组织推进。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