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雨、姚登宝指导安徽大学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村

2025-04-19 23:05:06 付嘉莹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乡村”。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答题,也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战略抓手。

秉此信念,传此精神。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冀槐长“生”,旅“兴”正定暑期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28日至30日正式启动以“数字+生态”为旨的智慧文旅应用型调研活动。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冀槐长“生”,旅“兴”正定暑期实践团队汇聚了2023级金融学、财政学、网络与新媒体等多元学科的本科生,由经济学院韩建雨和姚登宝两位老师指导,深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聚焦槐林经济,平安文旅解码生态价值转化新范式

7月29日上午,团队成员抵达平安村,与村干部会面后前往野槐林实地拍摄取景。野槐林作为平安村特色旅游地,聚焦生态康养,与自然人文融合,以万亩原生槐林为核心载体,深度整合农林科技与生态旅游,力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作为华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槐林主题景区,平安村野槐林致力于为游客提供纯粹、静谧、可持续的自然交互体验。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团队成员对平安村旅游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与实地考察,对乡村文旅生态价值转化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成员对乡村文旅新范式的认知,更从野槐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中获得启发,为后续调研总结数字赋能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聚焦乡音乡情,调研小队深挖文旅痛点创新路径

“灶台边听需求,田埂上找答案”。7月29日下午,景区调研完成后,团队以野槐林景地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向村干部等人采访了解平安村发展概况以及乡村旅游情况,记录下关于平安村文旅现状的一手资料。然后,为听到更真实的“乡音乡声”,团队成员分组开展基层调研工作。队员们不惧酷暑,踩着泥泞,叩开村民家门。“游客看完槐花就走,留不住客”“导航不方便”,同质化痛点与体验短板,从298份皱巴巴的问卷中浮出水面。在槐树林斑驳的树荫下,在村民家整洁的长桌旁,成员们记录下最真实的乡音:“导航导不进村”“游客体验项目单一”。

此次基层调研以“痛点清单”为切入点,为后续提出“需求导向型”文旅升级方案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彰显基层调研对破解乡村发展命题的实践价值。同时,团队成员也在与村民的访谈接触中,深刻理解领悟“走基层,察实情”式民众调研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聚焦智慧生态,专利方案创新双擎赋能乡旅解法

7月29日晚,团队成员综合实地考察结果与民众问卷结果,开会讨论乡村文旅“数字化+生态式”发展路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落脚酒店变身“数据中枢”。团队成员综合SPSS跑出的IPA模型图,将问题凝练为三大矛盾:“有风景无故事、有热情无方向、有政策无落地”。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面对问卷中所展现出的乡村经济模式单一、文旅吸引力不足等难题,团队成员研读相关文献,结合平安村实地调研情况,因地制宜、文理结合,提出“智慧+生态”双引擎发展模型:

“左手握科技”:智能导航机器人化身“乡村导游”,破解乡旅导览难题——H-DON算法精准规划游览路线,扫码即享“槐花林-农家乐-乡村景”定制旅程,破解“导航导不进村”等路线规划难题。

“右手护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执“生态添彩”之笔,奋力绘就“良田美池,蒸蒸日上”的兴村画卷,让现代旅居体验与原始生态完美共生,增强平安村文旅的内在吸引力。

此次研讨小会通过“数据中枢”整合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为平安村量身定制“文理交织、虚实共生”的振兴方案,彰显数字化与生态化协同赋能的乡村发展新范式。这也激励着成员们勇于创新,刻苦钻研,积极拥抱新技术,积极投身于“文理并存,相得益彰” 的社会大发展中。

深耕实践沃土,暑期调研激活乡村振兴数智新动能

在这场以“数字+生态”为基石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安徽大学冀槐长“生”,旅“兴”正定暑期实践团队扎根燕赵沃土,深耕乡村振兴一线,以平安村野槐林为实践样本,构建起“科技解码生态,数据对话乡愁”的立体化研究框架。从田间地头的调研笔记到实验室的算法代码,从财务模型的严谨推演到专利证书的熠熠生辉,这一次,他们以实践为笔,以科技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了独属Z世代的青春答卷!未来,团队期待将‘数字+生态’模式推广至更多乡村,让技术之光照亮更多田野,让青春答卷续写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责任编辑:付嘉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韩建雨指导安徽大学暑期实践团队走进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