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教育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手绘地图”实践活动
为充分发挥新时代支部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大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建设,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新时代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艺术教育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教育部“大思政课”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手绘地图”行动。
此前,在思政课相关课程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教师带领艺术与设计学院24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60余名同学赴教育部“共建行动”基地光大江东环保能源(马鞍山)公司开展实践教学。探秘垃圾分类和处理的全过程,了解利用垃圾发电、用作建筑材料等“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处理流程。同学们在实践基地,认真聆听讲解员对垃圾焚烧过程的介绍,通过实地参观、观察对比、现场提问等方式,现场参观体验垃圾从收集、运输、处理再到综合利用的整个“蜕变”过程,直观感受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规范的处置流程、干净的工作环境也改变了大家对垃圾处理的固有认识。在了解到生活垃圾经过工艺流程处理后可以转化为电能和建筑材料后,同学们表示今后要做好垃圾分类投放,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经过现场参观,同学们对“垃圾去哪了”有了自己深刻理解,同时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通过“手绘地图”的形式表达这一神奇过程。
同学们这样说:在这里,垃圾不再是令人头疼的污染源,而是通过焚烧转化为电能的宝贵资源,实现了变废为宝。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垃圾处理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它不仅减少了垃圾填埋对土地的占用和污染,还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的能源。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垃圾分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只有从源头做好分类,才能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效益。光大环境垃圾处理厂以其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垃圾处理的新模式,也让我对环保事业有了更多的信心和期待;踏入光大环保,直观感受到现代科技与环保理念的深度交融。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有序运转,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变废为宝的神奇令人惊叹。这里的工艺流程科学高效,严格的环保标准贯穿始终,充分展现企业对环境的担当与社会责任,让我更深刻认识到环保事业的重大意义与无限潜力,激励我们为绿色未来积极行动。参与手绘流程图时,一笔一划勾勒,仿佛在编织环保的蓝图。从垃圾进厂到资源再生,复杂工序逐渐清晰,深刻领悟到其背后严谨的科学逻辑与精妙设计。这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对环保智慧的深度探寻,让我对光大环保的匠心与创新精神钦佩不已;我仿佛踏入了绿色科技的殿堂,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有序运转,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生资源,高效且环保,让我对“变废为宝”有了全新认知。参与手绘地图时,我以笔为媒,勾勒出这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处环保设施。通过绘制,我对光大环保的布局和运作流程更加明晰,也深刻体会到环保事业背后的精心规划与不懈努力,更激发了我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守护家园的热情与决心;通过参观,我见证了现代科技在垃圾回收领域的广泛应用。自动化分拣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高科技设备大大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让我对未来垃圾回收行业的发展充满了期待。在绘制地图时,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节的重要性,无论是设备的摆放位置、通道的宽度还是标识牌的位置,都需要仔细斟酌和标注。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不仅保证了地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还让我在工作中养成了更加严谨和细致的习惯;带着“垃圾处理有什么好研究的”思索,我来到参观现场。现场科技感十足,从垃圾的抓取、运输、焚烧到发电及烟气净化等,都由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精密的监控系统完成。科技创新在垃圾处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让人感叹科技对提升效率和环保水平的强大助力。光大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投资建设和运营垃圾处理项目,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体现了央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其在环保领域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也为社会各界树立了榜样,……。
课程实践后,学生的“手绘地图”作品在艺术与设计学院一楼展厅展出。12月20日,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及教师代表,参观了学生创作的“手绘地图”作品,并围绕如何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
光大江东环保能源(马鞍山)公司是安徽省首批教育部“大思政课”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生态环境部评定的“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向山镇,占地96亩,总规模处理城市生活垃圾1200吨/日,主要服务于马鞍山市花山区、雨山区、博望区和当涂县的生活垃圾。本次活动是“大思政课”美丽中国专题实践教学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环保科普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生力量。下一步,支部将常态化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和开展相关实践教学活动,做好“手绘地图”文章,引导大学生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生态实践的参与者、绿色生活的践行者、自然生态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