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堂+大课堂:讲好教育强国思政引领力“新”故事
一、具体措施
(一)协同化开展党建联建
支部以全方位拓展协同化党建联建为重要工作抓手。一方面就近发展,夯实校内结对联建。支部与本科生支部、研究生支部,以及学工处支部、党委组织部支部进行了结对共建。持续与思政本科生支部开展师生共上一堂课、毕业最后一课等,与学科思政研究生支部开展中小学一体化教学沙龙、思享者读书沙龙等,与学工处支部开展思政委员座谈会、本科生思想动态调研等,与党委组织部支部开展理论学习联学工作。一方面向外拓展,强化校外结对联建。例如与大墅镇章辉社区党支部开展理论宣讲、送学下乡活动,与华安证券党支部开展企业思政讲堂等活动,与当涂一中教师党支部开展教科研沙龙等活动。
(二)科学化提供教育服务
作为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的高校教师党支部,党支部着力发挥教科研优势。校内方面,着力接续培养本、硕、博学生。支部有硕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共计近20人次,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本硕博、学科教学(思想政治)、伦理学多个学位点,覆盖辅导员、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等众多培养对象。校外方面,将立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对接、帮扶基础教学学段的思政课教科研工作。支部发挥教育部统编教材主编团队的作用,对教材的教、学、考问题进行权威性辅导。支部将发挥所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基地的平台效用,服务所在省域开展各学段联动的“手拉手集体备课”。重点为结对的县域高中老师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开展定向辅导,助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精准化推动科技赋能
支部重视实证调研、智能技术的融入与发展。一方面,将调研、访谈等科学方法融入事业发展中。支部面向青少年、大学生、思政课建设等不同对象,周期性开展各类量化与质性相结合的调研工作,采集数据近10万份,形成了10余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其中被中共中央教育领导小组、中宣部等省部级领导单位采纳5份,持续为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借鉴。支部还将推进各类科学调研工作,并重心下沉,关注县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思想成长问题。一方面,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引入教科研理论与实践中。支部引入AR、VR技术,已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完成了“人工智能前沿伦理研究”“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等前沿课题”等课题近10项,率先与高校思政课开展了智慧教学。后续支部既会发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教科研方面的先发优势,也会以先发优势帮扶后发群体。
(四)常态化深化实践育人
支部将弘扬重视理论贯通实践、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接续指导30年的学生社团“德育研究会”,坚持20年“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育人等。强国行中,支部将擦亮长期积累的实践育人特色,积极融入“大思政课”的时代风潮中。一方面,强化关键时点的实践育人。例如,持续指导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持续进行理论宣讲、七彩课堂、志愿服务等品牌活动。每年暑假支部全体同志都会作为思政课指导教师,跟随各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到社区、田野、厂矿、企业、学校中,得到了各大媒体的持续、跟踪报道。一方面,加强校园日常的实践育人。重点用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团等渠道,开展“放飞理想我来大学做什么”演讲比赛、“家乡报告”微宣讲、“原著宣读”报告会等品牌活动。
二、工作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双带头人党支部“强国行”团队以来,立足学科专业特色与前期建设成果,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高校思政课课堂主渠道,发挥高校教师教科研优势,积极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小课堂”,勇于拓展社会大课堂,持续讲好发挥思政引领力教育强国的“新”故事。
(一)科研赋能高校思政课提质“新”动能
支部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科研赋能强国力行为引领,高质量完成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并积极孵化各类型的教科研成果,向同行进行积极推广。具体成果包括:
一是发挥名师工作室与一流课程建设的辐射引领作用。支部依托现有的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通过设立“工作站”的方式,积极开展兄弟院校的上门指导、交流,先后在九江学院、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阜阳师范大学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建设“工作站”,帮助进行备课指导、科研辅导等。支部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拉手集体备课,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芜湖学院、皖南医学院等进行集体备课活动。
二是孵化一系列高质量教科研成果,积极拓展了学界基础理论、教学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并就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了攻关研究。入选强国行项目以来,支部。新增国家社科项目3项(重点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编教育部《大学生思想热点面对面》,举办全国伦理学年会、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高峰论坛,在《教学与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高影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1篇,被采纳国家级资政成果3项。
(二)畅通帮扶中小学思政课建强“新”通道
支部发挥高校教科研能力及积累优势,积极帮扶地域及全国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格局。一是深耕教材研究。支部3人主编并参编教育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3《逻辑与思维》学生用书1册、教师用书1册,开发相关教辅2册。利用教材开发、研究的经验,王习胜、杨希、戴家芳作为部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核心作者,下沉省内外,为初中、高中思政课教师开展各类讲座、辅导近30场,并参加各类考学的命题指导工作。二是致力省内外教师队伍建设。支部9人次担任学科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研究以及教师队伍培养。依托学科教学思政学位点,近1年内累积为长三角地区输送基础教育教师30人,通过教学竞赛孵化优秀教学设计、作业设计近100份。
(三)打开共建社会大思政创优“新”局面
支部“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拓展社会大课堂的号召,与省内、省外的样板支部实现联动,与企业、乡村党组织结对,积极拓展社会大思政、大课堂、大格局建设。
一是拓展兄弟支部联动共建。入选强国行团队以来,支部拓展了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党支部(教育部样板)、中国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师党支部、嘉兴学院、淮北师范大学等近10所同类兄弟院校的支部结对联建。在教学交流、科研指导、支部创建等方面保持常态化、周期化的交流。
二是拓展企业、社会思想政治协作。通过与芜湖市经济开发区、芜湖市万春街道、华安证券、奇瑞汽车的结对联动,积极开展送课进企活动,持续为华安证券开设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培训、党史党建讲座近10场;为万春街道进行适老化建设、开发区进行城乡融合建设等提供智力帮扶。
三是拓展农村党建互动。拓展了与大墅镇党委的结对联建,实地调研农村党建的开展情况,为农村党建建言献策,并以行走的思政课方式,带队学生下沉乡村一线,开展当代创新理论宣讲服务。四是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支部有重视理论贯通实践,重视实践育人的优良传统,投身坚持20年“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实现了每年教工党员全员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做法,相关经验也作为优质案例得到推广。
三、行动计划
“强国行”以来,思政教师党支部进一步找准了以发挥思政引领力,深化“小课堂+大课堂”模式,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的建设思路。未来,支部仍将积极发挥样板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协同化开展党建联建、科学化提供教育服务、精准化推动科技赋能、常态化深化实践育人,讲好发挥思政引领力教育强国的“新”故事。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