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民族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赴莲花池村开展“强国行”实践调研——以思政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探索“田野思政”育人新路径
3月6日,湖北民族大学“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全体成员,在学院党总支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恩施三岔镇莲花池村,开展了一场以“乡村振兴与生态发展”为主题的特色实践调研活动。此次行动不仅是一次乡村发展调研,更是一场将思政课从“教室小课堂”延伸到“乡村大课堂”的创新实践,通过“理论+实践”“文化+思政”“课堂+田野”的三维融合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高校智慧,为思政教育注入乡土活力。
康养步道调研留影
思政课堂扎根乡土:从“课堂育人”走向“实践育人”
莲花池村的康养步道是“强国行”团队调研的首站。这条蜿蜒铺展、依山而建的生态步道,是乡村的“绿色动脉”、村民日常健身的“天然氧吧”,也是吸引游客的生态旅游景点,成为团队成员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课堂。通过实地探索与亲身体验,团队成员深刻领会到了步道背后保护优先、低碳出行的乡村生态振兴理念;更体会到良好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重要支撑作用。步道沿途丰富的生态资源为团队成员搜集“乡村绿色发展案例”提供了多元素材宝库。同时,这些生动的实践场景,也为“碳汇经济”理论、“生态补偿机制”等前沿理念融入思政课堂搭建了坚实现实桥梁,有力推动着“田间案例进教案、乡土经验入课堂”的教学创新实践,助力思政课堂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时代感。
参观梅园景区
非遗文化润心铸魂: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密钥探索
康养步道调研结束后,“强国行”团队来到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傩戏雕塑步道。莲花池村通过雕塑群落、互动展演等形式,让历史悠久的傩戏艺术焕发新生,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资源。傩戏中“惩恶扬善”的叙事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价值共鸣,其集体仪式蕴含的共同体意识,成为思政教育目标落地的文化富矿。“强国行”团队计划联合莲花池村打造“非遗文化思政实践基地”,开发“角色扮演+非遗工坊”沉浸式教学模块,让学生通过情景化体验,感悟家国情怀。以非遗为桥梁的思政教育创新实践,不仅是对思政教育落实“文化感知—价值内化”目标的积极探索,更是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形成“非遗保护—教育创新—乡村振兴”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
傩戏雕塑群落调研留影
生态资源撬动共富链:探寻“产教融合+思政赋能”振兴新范式
“强国行”团队还实地参观了莲花池村在生态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见证了“科研+产业”双轮驱动模式下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莲花池村以生态农业为突破口,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大力推动特色种植产业化,精心打造莲花经济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从育种到观赏、再到加工的深度整合。莲花池村通过农旅融合,创新开发了“荷塘月色”田园综合体项目,有效带动农产品直销和民宿经济发展。同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与循环农业,推广藕鱼共生系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依托当地富硒土壤优势,该村开发出了富硒康养产品,建立了“合作社+农户”产销体系,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销售。此外,政策联动与协同治理也为莲花池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妇女群体也积极参与基层创新与民宿经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强国行”团队成员在调研中,聚焦特色资源挖掘、生态价值转化以及共建共治机制构建等关键环节,深入剖析莲花池村成功经验,并致力于将这些宝贵经验多元途径地传播出去,为思政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坚实科研支撑与智力支持,推动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观莲花育种基地
参观生态农业区
参观莲花湖核心区
党建引领实践创新:积极构建“校地思政育人共同体”
此次实践中,支部成员以“乡村振兴微党课”形式,与村民共话发展蓝图。高校“双带头人”机制的核心,在于打通党建与专业服务的壁垒。依托“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优势,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将深化与莲花池村的“组织联建、人才联育、项目联推”机制建设,重点打造三大平台:“乡村振兴案例库”,收录乡村治理、生态修复等本土化案例,服务思政课教学改革;“青年红色实践周”,组织学生参与村容规划、非遗数字化保护等课题,强化使命担当;“乡土讲师团”,邀请村干部、致富能手走进高校课堂,构建“双向育人”生态。
从康养步道的生态实践到傩戏文化的价值解码,从生态农业的共富路径到校地联动的育人创新,湖北民族大学“双带头人”思想政治教育系党支部正以莲花池村为样本,探索一条“思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反哺立德树人”的良性循环之路,坚持“让思政课散发泥土芬芳”,积极为武陵山区乡村振兴提供高校方案,不断拓展和提升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深度与温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