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接力讲暨思政示范微课堂——墨香中的革命者

2025-05-08 17:10:47

2025年4月26日,研学小组刘素娟、李奕、张建航一行三人来到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在这青山绿水间的一座老屋里,1920年的春天,一位29岁的青年用一支毛笔、一盏油灯和一沓粗糙的宣纸,为中国革命播下了一粒至关重要的思想火种。陈望道,这位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的学者,在他青春的年纪完成了一项足以改变历史的壮举——首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故居的复原场景十分简朴,二楼的工作间不足十平方米,一张木桌、一把椅子、一盏油灯,再加上几本参考书籍,便是全部陈设。踏入这方狭小的工作间,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张陈旧的书桌上,想象着百年前的那个青年如何伏案疾书,凭借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并参照英文版,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一字一句转化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符号。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墙角那个小小的炭火盆,它让我们想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时,深情又意味深长地讲的那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陈望道专注翻译时,误将墨汁当红糖蘸着母亲送来的粽子吃,却浑然不觉。这个看似幽默的故事背后,实则是那个年代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而达到的忘我境界的生动写照。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环境里,精神的富足与理想的炽热支撑着陈望道完成了这项历史性工作。

展馆中的一份资料显示,陈望道的翻译工作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语言挑战。如何将Marxism、proletariat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准确转化为中文?他创造性地采用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等译法,这些术语历经百年仍被沿用,成为中文政治话语体系的基石。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这种语言转换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两种文化体系间的深度对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实践。

一本薄薄的只有56页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是撬动中国现代史的一根最有力的杠杆。资料显示,这本小册子的传播轨迹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早期共产主义思想传播地图。1920年8月出版的初版仅印1000册,很快售罄,9月又加印1000册,封面书名错印,反而成为后世鉴定首版的重要特征。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真理的传播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不断纠错、完善中前进。这些译本通过秘密渠道被送往全国各地,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早期共产主义者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媒介。展馆中展示的一组数据表明,到1926年5月,仅平民书社就重印了17次,总印数远超最初。思想的种子一旦找到适宜的土壤,便会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

参观中,我们注意到陈望道的人生轨迹呈现出知识分子与革命实践者的完美结合。与其他革命者不同的是,他同时保持着学者的本色,在语言学、修辞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居展出的《修辞学发凡》手稿和《文法简论》等著作,展现了他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用于学术研究的成功实践。这种理论与实践、革命与学术的统一,构成了陈望道独特的精神气质,也为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典范——努力将真理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力量。

陈望道故居给予参观者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精神启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对真理纯粹的热爱?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具备那种沉潜钻研的定力?在价值多元的社会,我们是否还有为理想信念而甘守清贫的勇气?

墨香虽淡,真理之味历久弥新。分水塘村的这间老屋提醒我们,任何时代都需要有人守护那盏思想的油灯,在黑暗中坚持书写光明的文字。陈望道用他的青春诠释了什么是“知行合一”,什么是“经世致用”。当越来越多的参观者走进这座故居,触摸那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时,或许能够重新发现知识的力量与理想的光芒,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之甜”。

微信图片_20250508170525

陈望道故居


责任编辑:张建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课接力讲暨思政示范微课堂——墨香中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