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接力讲暨思政示范微课堂 ——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

2025-07-14 11:33:01

宝塔巍巍映初心,精神火炬照征程。2025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学院第五届思政课教师研修小组成员张郭鹏、刘朝晖、夏志远等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宝塔山革命旧址,张郭鹏老师以“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为主题进行了微党课现场教学,梳理了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高擎理想信念,勇于革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使陕甘宁边区焕然一新的历程。

宝塔山是延安的地标。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于1937年1月迁至延安,并将这座小城打造为中国共产党指挥中国革命的中心。据统计,抗战期间有大约四万名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尽管国民党设下了重重关卡,但仍无法阻挡他们奔赴延安的脚步。用他们的话说,看到了宝塔山,就看到了延安,看到了希望。那么,延安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首先,政治上造就了民主平等气氛。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实行“三三制”原则,构建的抗日民主政权,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通过选举,农民、工人、地主、资本家等各阶层民众都能参与政权管理,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其次,经济方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面对日军的“三光” 政策、国民党的封锁以及连年自然灾害导致的财政经济困境,1941年,党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军民自力更生。王震率领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改天换地,将 “处处是荒山”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再者,在文化教育领域,延安同样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众多文艺工作者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新文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为抗战培养了大量人才。

最后,延安的社会生活风貌也别具一格。军民关系融洽,“军爱民、民拥军”的场景随处可见,共同构筑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固长城。妇女解放运动也在这里取得显著成效,妇女获得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可以参与社会生产、政治活动和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

总之,抗战时期的延安,虽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但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浓厚,充满了温暖、明朗和蓬勃向上的力量。这些伟大实践和国统区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明对比,延安自然成为当时全中国进步青年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竞争的惊涛骇浪不断冲击着发展的航船。但正如宝塔山历经风雨岿然不动,中国这艘巨轮始终有着最稳固的舵手——中国共产党!让我们坚定不移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始终保持我们的理想信念,勇于革命,勇于创新,以团结之姿、奋斗之力,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19533C7A88340B8286BB0361571_2BF2D505_1FFE4

BA3C9B6B77B356262C0FD864351_D11A9A60_1EE29


责任编辑:张建航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课接力讲暨思政示范微课堂 ——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