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八】

2021-12-06 16:01:22 杨琳 徐浩峰 韦永斌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

“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活动【八】

风雨同舟七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为纪念新中国电影教育70周年及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党支部持续开展导演系“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扬“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学院精神。

第八期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记北京电影学院江世雄教授

江世雄,女,19385月生,汉族,安徽旌德人,中共党员。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电化教育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素质教育实验研究重点子课题——《小学生电影课程实验研究》特聘研究员。北京城市学院、山西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现山西传媒大学)特聘教授。

1960年,江世雄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之后留校任教,在多个班级任主任教师。1988年后担任两届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导演系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国际培训中心顾问。

教学方面,主要开设的课程有:《视听语言》、《导演艺术》、《影视制作》等。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实践,导演了短故事片《父子俩》、《红小鬼》,长故事片《舞恋》、《小城细雨》、《奇婚怪事》,电视专题片《平凡明星》(十一集)、《植根于沃土的歌》,大型舞台雕塑剧《一二·九》,还在电视剧《缉私的人》(上下集)、《大写的人》(六集)任艺术指导,《缉私的人》获1989年华东地区电视剧大奖“银燕奖”。

在国家级影视刊物上发表过《让舞蹈说话》、《试写真善美的赞歌》、《难忘的聚会坦诚的交流》等多篇学术论文。合作编辑有30多万字的《电影导演的探索》理论书籍。

1989年被编入《华夏妇女名人词典》,1993年被评为北京电影学院先进工作者,1995年、2020年分别荣获北京电影学院最高成就奖“金烛奖”,1997年获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图片 1.png

(江世雄老师)

一、中学到大学

江世雄初中一二年级上的是军队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是一所严格按照军队管理的男女合校。初三时,华北中学的校领导、教职工和男生全部迁到圆明园遗址,创办了101中学。女生合并到二龙路的师大女附中,其中有毛泽东的女儿、任弼时的女儿和彭德怀的侄女等中央及部级领导的子女亲属。同学之间从不打听父辈的事,当然更谈不上攀比,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保持着人人平等的同学关系。

当年,青年人的偶像是前苏联的卓娅和舒拉,以及我国的董存瑞。学校请英雄卓娅的母亲、打下美国飞机的飞行员张积慧、董存瑞的扮演者张良来做报告,接受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江世雄上高三时,电影《祖国的花朵》在女附中学校的操场上拍摄外景。这引起了喜欢文艺的江世雄极大兴趣。正好那年她看见《大众电影》杂志上登载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的消息,便去报考表演系。因为近视原因不符合报名要求,老师推荐她报考导演系。

电影的神秘感吸引了江世雄,她报考了导演系,考取了导演系第一个本科班——56级本科班。

据江世雄回忆,当时的考试和现在差不多,分口试和笔试。笔试是分析电影《南岛风云》。口试内容为:问有关文艺、电影方面的知识;朗诵、编演小品;分析音乐、绘画、照片。江世雄编演了小品《发考卷》,分析董希文名画《春到西藏》,朗诵《祝福》片段。当朗诵到“祥林嫂说,我单知道夏天有狼,不知道冬天也有——阿毛、阿毛”时,她哽咽了,流下了眼泪。江世雄考导演系,事先并没有做任何准备,都是现场发挥,不料考取了。她自己总结,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朴实、真诚、性格开朗、富有激情,另一方面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学时,她喜欢朗诵,得过名次,参加校合唱团、话剧组,演出书本剧(改编课文为短剧),抗美援朝时期还在街头演过活报剧,每周日常看北京图书馆组织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朗诵会,或观摩前苏联驻中国大使馆组织放映的原版电影。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每一次绘画摄影展,也会去观看学习。

当时口试在舞蹈排练教室进行。考试老师有干学伟老师、张客老师、吴国英老师、汪岁寒老师,中间坐着苏联专家伊万诺夫。伊万诺夫是莫斯科电影学院副院长,在1955年成立北京电影学校时,他被请来做导演专修班的老师。

图片 2.png

(导56班与苏联专家合影

一排左起:曾宪涤、于得水、王心语、王运辉、江世雄;

二排左起:吴贻弓、陈敏、伊万诺夫、华克<卢友汉>

三排左起:高步、李昂、周正鸿、陆建华、徐达<徐顺达>

            阙文、宋杰、张景隆、葛文逐、方玲达、孔咏霄)

56级本科班的主任教员为干学伟,教员有石联星、周伟、汪岁寒,至第二年干学伟、石联星赴苏联参加合拍片《风从东方来》,改由汪岁寒任代主任教员。苏联专家伊万诺夫给这个班开过讲座。

当时的老师大都来自延安根据地,或是解放前国统区电影厂里的地下党员,他们正当三十岁左右年纪,正是创作的旺盛期。因为教一个本科班要四年,当老师就意味着放弃创作。成立电影学院后,他们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来教书了。

干学伟老师来学院前,已经导演了《沙家店粮站》和《内蒙人民的胜利》两部优秀影片。他给学生讲课时,其他老师一直坐在教室里旁听。那时候老师们的家也在学校,晚上还要给学生辅导小品,很辛苦。

56级本科班应时代运动,挖过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建过太平湖,参加过四清,还参加过文艺宣传队上山下乡演出。他们走出校门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图片 5.png

1956年,导56班女生上艺术体操课前同老师合影

左起:江世雄、宋杰、季文彦、侯寄南老师、方玲达、陈敏、孔咏霄)

干学伟老师亲身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他以毛主席讲话的精神教育学生:创作的源泉来自生活,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表现生活。

当时学校采用莫斯科电影学院的教学模式。导表课有元素练习(松弛、注意力集中、无实物练习、交流、规定情境、动作)、单人小品、双人小品、多人小品、话剧片段、大戏。

图片 4.png

1958年导56班课堂排演片段《家》

导演:季文彦;演员:江世雄、陆建华)

上剧作课,每周要安排一天“创作日”,由老师带学生采风。到过前门火车站、东安市场、护国寺庙会、双桥红星集体农场等,完成人物、环境、细节、事件的剧作元素文字练习。

大学四年共有两个拍摄作业,二年级两位同学合拍一个10分钟纪录片作业,四年级两位同学合拍一个毕业作业短故事片。江世雄跟同学王心语一起拍摄由王心语撰写的纪录片《邮递员》。

影片讲述了北京郊区斋堂的一位邮递员,要翻山越岭递送邮件的事迹。摄制组有三名摄影系同学。摄影机是手摇发条式的爱姆机,上山时为了防水防冻,他们把自己的棉袄裹着机器,再套上防雨布。

图片 16.png

1958年,拍摄纪录片《邮递员》时,江世雄走在大雪覆盖的邮路上)

毕业作业是半小时故事短片,江世雄写的剧本《父子俩》通过了。影片改编自王愿坚小说《粮食的故事》,讲述了1935年在湘鄂赣根据地,农民运送粮食给山上游击队的故事。跟江世雄联合导演的同学阙文,比她大十五岁。阙文上学前已小有名气,他的图片摄影作品《我们热爱和平》,曾作为宣传画,贴在许多市民家中。

剧组外景地在颐和园,摄影系曹作宾老师驻组指导。干学伟老师有胃病,一次来剧组病发,用根笔抵住胃部,坚持做指导。

图片 1(1).png

196056级导、摄、表联合作业短故事片《父子俩》工作现场

前排左起:林洪桐<>、江世雄<>、王炳彧<>、阙文<>

后排左起:成兆勋、孙伯华、张继武<56>

当时《大众电影》杂志报道了电影学院56级导、表、摄联合实习拍毕业短片作业的消息。后来,《父子俩》、《穿山巨龙》和《大木匠》三部毕业作业印成16毫米拷贝,在农村发行,还分别送给来学院访问的古巴电影代表团和越南电影代表团各一个拷贝。

图片 14.png

《大众电影》杂志登载56学生拍摄的短故事片报道

大学毕业后,江世雄填的几个工作志愿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最后一栏写的是“服从组织分配”。最后,组织分配她留校当老师。而这就意味着教学会占去她大部分时间。不在电影厂系统里,实践机会就少。

但江世雄服从了组织分配,她说:“我的老师们就是在他们创作黄金时段来当老师的。他们这么做了,是榜样。所以,我就承诺我的老师们,既然您们选择我当老师,我就要认认真真地做,争取当一位好老师。”

图片 2(1).png

1960年,导56班毕业时师生合影

前排左起:江世雄、师涛老师、汪岁寒老师、

                     吴印咸院长、吴国英老师、干学伟老师、张客老师;

二排左起:孔咏霄、宋杰、王心语、于得水、

              曾宪涤、陈敏、阙文、华克<卢友汉>

 三排左起:王运辉、吴贻弓、陆建华、葛文逐、

高步、张景隆、季文彦)

二、带班经历

江世雄1960年7月毕业,9月就分配到了教学任务,当导60班的政治辅导员和干学伟老师的助教。她讲影片分析课、辅导小品排练,指导35毫米胶片默片和短故事片毕业作业。其中,指导了谢飞拍摄10分钟默片作业《鞋》和根据独幕剧改编的半小时胶片毕业作业《下班前后》。

1965年,导60班毕业。1966年春,江世雄和摄影系的韩建文老师,带着导61班和摄影61班,到河北南滚龙沟,拍摄他们的毕业作业,即艺术性纪录片《河北省的大寨——南滚龙沟》。

在拍摄地,江世雄跟一位小学老师住在一起。这位老师家住在外村,来学校要自带粮食,每周只能回家一次。因为南滚龙沟是半山区,农民住的比较分散,能走到学校上学的是部分孩子,家住山上的孩子,有的要帮父母照顾弟妹,不便下山来。于是这位老师,上午在学校里教,下午爬山去高处教分散住的孩子。

她不放弃每一个孩子,自己辛苦,也要让所有孩子都受到教育。江世雄很敬佩这位老师,立志要像她一样爱学生。

拍摄因历史的原因而中断,北京电影学院教职员工全体下放到保定白洋淀,后来调到保定市。直到197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地址在原来的北京农业劳动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央舞蹈学校、中央戏曲学校和北京电影学院的摄影系、美术系调到这里集中教学,导演系和表演系还在保定。随后,江世雄和谢飞调去拍教学片,因条件不成熟暂缓拍摄。谢飞便去北京电影制片厂《海霞》剧组实习。

江世雄留在“五七大”教学。学校调来一百名复员战士,其中五十名分到行政部门当干部,五十名分到电影美术、照明、新闻摄影三个专业,其中学新闻摄影三十人。后来,又从三十位学新闻摄影的战士里选出四人,改学故事片摄影。

江世雄为这四人讲导演课,指导他们拍摄5分钟胶片默片作业《一朵小红花》,和曾宪涤老师一起为他们写剧本,并亲自出任导演,由他们担任摄影,完成毕业作品——30分钟35毫米胶片电影短片《山花》。

四位同学毕业后,江世雄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实习,一共跟了三个摄制组。先后跟崔嵬导演的《山花》、《风雨里程》当联合副导演,《风雨里程》拍摄后期,崔嵬导演病逝后,江世雄和张华勋两位副导演共同完成影片剪辑、录音、声画合成的后期工作。追随崔嵬二年多,江世雄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导演艺术、创作激情及做人的道理。

图片 17.png

197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山花》摄制组在外景地合影

一排左起:三江世雄

三排右起第六:崔嵬)

七十年代末,江世雄回到学院,做了导演系党支部书记。1983年,“导演干部进修班”招生,录取11名同学和一名旁听生。江世雄为该班主任教师,乌兰老师、王心语老师和孙敏老师为专业课教学小组成员。

图片 10.png

199445周年校庆,导83进修班同学与老师合影

前排左起:黄建新、江世雄老师、张欣

后排左起:薛宜昌、建平、米家山、韩三平、鲁晓威、于晓阳

江世雄主要讲《视听语言》、《影视制作》、《导演艺术》。《视听语言》是讲电影文法、创作规律的一门实用理论课,是一门主干课,是由蒙太奇课发展而来。江世雄对这门课十分喜爱,最初的教学大纲是由她执笔写的。

导演系的《视听语言》课开设录像拍摄,这个班是首次。拍10分钟作业,从剧本、领机器、现场拍摄,江世雄都一路监督。很多作业现在看,还是很优秀的。

图片 11.png

1984年米家山的录像作业《晨曲》拍摄现场

右起:米家山、江世雄、吴子弟、章涛、韩龙龙)

之前导演教学方式,是讲述和作业批改,停留在口头和笔头上。江世雄在这个班,首次实验以放录像的方式讲课。她根据课程需要,选择好电影片段,请学院资料室的刘桂清老师帮助录像,累积十几本录像带教课。

图片 7.png

1984年,江世雄同导83进修班学生研究拍摄方案

左起:鲁晓威、屈建平、江世雄、尹黎明)

这个班毕业不久,黄建新、鲁晓威、米家山、于晓阳、韩三平就拍出当时很有影响的优秀电影。

1993年,导演系招收了12名本科生,前两年江世雄任主任教员。这个班毕业后,其中李虹、毛小睿、杨超、解杰、徐浩峰等同学先后当上导演,其他同学有的成为广告公司的策划、艺术总监,有的是影视文化公司艺术总监,在各自领域作得十分出色。

图片 20.png

1994年,导93班同学上表演后,师生合影

一排左起:张建栋老师、卢伟健、李虹、王芳、江世雄老师、齐士龙老师、邵源;

二排左起:解杰、庄崧冽、陈伟文、徐浩峰、王海啸、毛小睿、杨超、柴健)

在这个班,江世雄在教学上有两个新的尝试。一是邀请表演系的齐士龙老师上表演课,以前都是本系老师讲授;二是美术课的素描,改为速写。这以前的班,学的是素描,由几何形体、石膏像到自画像,是一个培养艺术修养的课程。江世雄觉得学会速写,可以在外出采风、镜头设计时直接用上,于是调整了导演系美术课的常规教法。

1988年,江世雄招收了首位硕士研究生杨琳。1995年,招收了第二批研究生:陆川和贾燕江(小江)。许同均老师的台湾籍研究生黄金莺病休一年,转为江世雄的研究生完成学业。

图片 6.png

1996年江世雄指导研究生陆川编片)

江世雄向她的老师干学伟学习,安排93级本科班去农村体验生活、95级研究生到天津大港油田体验生活。

研究生的拍摄作业一般只有一二个,对95级研究生,江世雄强化训练动手能力,让他们拍摄了五个作业。还让他们用彼此的拍摄素材,互相练习编辑。

一般来说,老师只能利用寒暑假出去拍片,但寒暑假有学生拍戏,江世雄就谢绝剧组的邀请,那时还没有手机,只有家里电话,怕学生拍片遇上事,找不到她。江世雄当老师的信条是:“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扔下学生,自己去搞创作。”

图片 8.png

1996年江世雄老师指导研究生拍摄作业

左起:叶基固、方刚亮、陆川、江世雄、谢安尼)

干学伟老师是江世雄的榜样,他一直照顾他的学生,关心创作、关心生活。三年困难时期,吃饭有定量,食堂常年不变的是熬白菜,江世雄正值怀孕,闻到熬白菜的味儿就要吐,干老师送给她野兔肉来缓解不适症状。

四十年来,江世雄在十几个省市、六十多个单位讲过课,如果听过课便算是学生的话,真是桃李满天下。江世雄说:“由我主持教学的‘带班学生’并不多,艺术教育便如此,是一对一的负责,没法走批量。导83进修班11人(旁听生一名),导93级本科班12人,两届研究生4人。可以说我四十年来最花心血的学生,主要是这27人。”

图片 12.png

(导88级研究生杨琳和江世雄老师合影)

图片 12(1).png

1998年导95级研究生毕业合影

前排左起:黄金莺、江世雄老师、贾燕江;

后排:陆川)

三、导演实践

决定了以老师为此生的本职工作,再当导演,江世雄思想明确,创作是为教学服务的。除了动画片,所有片种她都拍过,广告、MTV、电视剧、电影、纪录片,每一部导演作品,都要完成一个教学课题。

江世雄去北影厂实习的第一部电影《牛角石》,她主动要求当场记。之前她已经编导了两部胶片短片,要把导演组的所有职位——场记、助理导演、副导演、导演,都亲历亲为做过,为能更好地教学。

《舞恋》是江世雄拍摄的第一部彩色故事长片。是由电影局组织,是干学伟老师推荐江世雄,由她和文伦联合导演。这部影片是讲彝族舞蹈演员和汉族舞蹈编导之间的爱情故事。

图片 18.png

1980年,江世雄拍摄故事片《舞恋》,在凉山甘洛采外景时,藤索桥留念

后排右起:文伦、王滨)

第二部电影《小城细雨》,由一部当年轰动的话剧《她》改编而成,但缺少具体环境的构想、缺少人物内在的行为动作。之前有导演拍摄过一次,但半途夭折,江世雄接受导演任务后,将故事发生地改为富有特色的小城,将人物的职业改为便于形象体现的唐三彩的工人。

图片 19.png

1982年,江世雄在郑州火车站拍摄《小城细雨》外景时工作照)

1990年,江世雄主动邀请导演系青年教师侯克明联合导演《奇婚怪事》,是喜闹剧,讲述经济富裕后,人民思想没有跟上去,封建迷信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

舞蹈场面与文戏结合、如何改编话剧、喜剧能否具有深刻内涵,江世雄每拍一部电影,必有研究课题,都应用在教学课堂。

图片 13.png

1990年彩色故事片《奇婚怪事》拍摄现场

左起:侯克明、李廷铮、江世雄)

四、教学总结

江世雄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

一是,招生严,考场上发现问题,坚持判断,绝不泛收,选准好苗子。

二是,爱学生,肯付出,牺牲自己的导演创作机会和其它个人事宜,保证教学。师生情谊,不单在教学上,还在生活上、在毕业后。给学生找工作、找当导演的机会,他们毕业后的第一部电影,多少都得到江世雄的帮助。

三是,教学期间,给学生创造新条件,用“录像教材教学”、“视听语言课拍摄了作业”、“强化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拍摄五个作业”、“请外系老师教表演”、“将素描改成速写”,江世雄都是最先尝试。找来电影《摇滚青年》的编余片,转成录像,让学生练习剪辑,用原电影的音乐,编出不同于原电影的舞蹈场面。

四是,给学生确立了正确的艺术观,创作离不开生活,要下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要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予观众力量与光明。

退休后,江世雄担任了若干届学院国际学生影展的评委,一直是导演系每年“学生导演奖”的评委。还担任了筹建中国教育博物馆顾问,学会了游泳,爱上了图片摄影,常参加合唱团,在网上和学生交流、指导他们拍摄。

江世雄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在幸福的度过晚年生活的同时,尽量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图片 22.png

2020年江世雄老师荣获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现场留影)

值此第37个教师节之际,让我们向江老师学习,并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责任编辑:徐敏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导演系党支部持续开展导演系“系史教育和师德传承”系列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发扬“尊师重道,薪火相传”的学院精神。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