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心得(十二)

2021-11-12 17:25:07 新闻党支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正式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首项重要工作。

2020年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2020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作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32集视频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命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怀赤子之心,守新闻理想

——观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有感

新闻192 洪阳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以“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为主题,邀请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分享各自在武汉直面困难,真实记录的经验感受。向我们生动立体地展现了中国新闻记者的责任与担当,青春与热血。下面,我将从新闻摄影、新闻采写、记者情怀讲述我观看大讲堂的感受。

新闻摄影——记录历史,传递共鸣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新闻摄影与视频制作这门课程。在本次大讲堂的授课中,摄影作品、新媒体作品同样为我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启发。来自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李舸,告诉我们摄影不是机械式的拍摄,影像更能凝聚精神力量。在讲述中,老师抛出的几个问题都值得我反复思考,例如如何将战“疫”医务工作者的英雄形象记录下来,留存史册?如何将“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定格成永恒的记忆?如何将战“疫”的英雄事迹、无疆大爱在国内外弘扬传播?我带着这些问题了解新闻视频制作背后的故事,更加感受到新闻摄影在疫情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感人至深,鼓舞了病人;它振奋人心,激励了医务工作者。

课堂上播放的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有一期记者为医生护士们拍摄肖像,并采访他们在疫情之后最想做的事情,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谈到生活恢复正轨后,最想陪伴父母、陪伴孩子,而且还想再次回到曾经战斗的地方。我看到他们几度哽咽,这其中既包含着对父母孩子的思念,也是在高压状态下情绪的释放。拍摄之后,他们又将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我想如果不是通过视频,我无法真实的感受到医务工作人员真挚的情感。这也使我明白新闻影像在疫情之下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

新闻采写——勇敢逆行,践行四力

“新闻处处有,看你报道什么”、“身处炮火之中,更要知道炮火的方向”。新华社推出的“七日谈,武汉影像日记”在我看来是一期很成功的报道。文章采访了七位武汉人在封城之后的情况,这里面有普通的武汉市民、冬泳爱好者、基层党委书记等。还有火神山建设者冯建堂,他在工作期间基本不与家人联系;还有爱心车队的老赵,疫情期间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出行、分发物资。老师曾说过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更要有人情味儿。这期报道选取的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人,七位武汉人亲身经历的抗疫故事,更能展示武汉人的坚毅顽强,向外界传达武汉“打不垮”的精神。

新闻采写要抓新鲜故事,有情又有景,用小切口借事说理,寓理于情。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新闻写作就是一门用事实讲故事的艺术,想想人们想知道什么,然后给他们一个能够涵盖这些信息的故事。人们之所以喜欢故事是因为故事能把复杂的问题变成他们能联想到并理解的事物。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战,把人们想知道的消息写给他们,稳定情绪至关重要。来自人民日报社新闻协调部编辑、记者吴姗老师就在视频课程中讲到新闻记者心中要有一本账,报道写作要紧扣人物命运,尊重真实命运走向。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吴姗记者多此深入医院、社区、火车站等现场进行直播,为网友实时播报抗疫一线进展和举措,以实际行动稳定民心。

来自人民日报西藏分社的记者鲜敢老师作为武汉人,主动申请参加疫情报道。在疫情期间,他坚持扎根在防控防治一线和重点区域。稿件写的最多的是关于火神山医院和生活物资的供应情况。在疫情早期的武汉,各种舆情舆论四起,重点关注生活物资才能稳住武汉民心,给予抗疫力量。“主题先行而非话题”,是我在鲜敢记者讲述中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因为做好主题的报道工作才能够去做好重点新闻工作的要求。鲜敢老师在与同行同事甚至是采访对象交流中,得出生活物资供应、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方舱医院是最为重要的报道主题。在深入采访中,鲜敢老师也被大家称为“菜摊记者”,“两米见宽的菜摊虽小,却反映的是市井民生的大事”,采访的过程不仅是事件的记录者也是参与的推动者。鲜敢记者所写《菜荒,余阿姨虚惊了一场》,重点突出蔬菜保供稳供,给予了还在疫情一线抗疫人民很大的信心。并且,一篇报道并不是结束。交稿后,鲜敢记者回想起采访现场所遇到情景,敏锐的关注到蔬菜目前存在供应风险。他与同事积极联系,写出一篇内参稿件,并及时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后续为武汉保供做出了及时调整。

人民日报是党的重要舆论阵地,新闻工作者更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鲜敢记者用敏锐的直觉,接地气的采写方法发现了藏匿于武汉疫情之下的危机,是因为他深知党报党刊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鲜敢记者牢记在心的职责使命也为我今后参与新闻报道提供了学习思路。不仅要在新闻采写上下功夫更要把党的政策方针牢记,吃透中央精神,帮助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记者打造全媒体平台,用笔、用影像展现了抗疫的全貌、动人的细节和宏大的场景。中国青年报谢婉霏记者在课堂中告诉我们报道要明确核心思路,切口要小,让报道成为武汉的缩影、时代的缩影。从她的群像报道《志愿者:挺身而出的凡人英雄》中我得出撰写人物群像报道要做到“心中有框,列好提纲”、“明确主题,围绕主题”、“打散故事,寻找共性”“整理共性,合并同类”。

记者情怀——不改初心,守正创新

习近平主席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在第三集,来自新闻摄影部新媒体采编室的高级记者费茂华老师提到他到武汉采访的日常。为了防止被病毒感染,自己常常需要穿上几层的防护服,武汉潮湿的天气和频繁的奔跑工作,让他汗流浃背。他向我们展示结束工作后的衣服,上面早已被汗水浸湿。还谈到自己戴着口罩采访,总是感到窒息。但是在这样情况下,费茂华老师总是被见到的场景所触动,这也是他努力想向外界传达武汉情况的原因。他希望记录的事件能成为代表武汉的重要结点瞬间,帮助武汉获得感同身受的正视与帮助。“没有做什么,只是在记录历史”,“舆论越是多元复杂,权威媒体越是重要。”来自人民日报社的记者汪晓东老师也提到,要有跟人民共情的能力。正是每一位记者的尽职尽责,武汉的故事才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新华社武汉前方报道指挥部副总指挥钱彤老师向我们讲述进入武汉时的情况,诺大的车厢只有钱老师和其他三位记者,弥漫在空气中紧张的气氛,让他倍感寒冷与压力。艰难的采访打不垮逆行而上的新华人,在武汉抗疫期间,仅仅前方报道指挥部就播发了54组新华全媒头条。这是第一次就单一新闻事件发稿绝无仅有的创纪录的数字。钱彤老师说,“如果把这些稿件连缀起来,就是一幅抗疫长卷。是新华人留给武汉、留给湖北,留给历史的一份珍贵的底稿”。此外,报道武汉的记者很多就是武汉人,生与斯,长于斯的武汉记者把万千武汉家庭的情感倾注到采访中。记者对于家乡土地的留恋,保护家乡的决心也让我动容。

这次别开生面的大讲堂,一方面我看到了新闻记者对理想的守护,“不在现场,我会终身遗憾”、“疫情就是命令,现场就是战场”、“勿忘人民,践行‘四力’”、“记者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别人后退你前进”、“按照党的要求做一些记者该做的事情”、“去到现场,才能打开感官。”、“不可能让采访对象的耳朵代替你的耳朵”、“用脚采访,用笔还原,离新闻现场近一点”。记者们的铮铮誓言仍然回荡在我耳边。恰如报人邵飘萍所言:“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身以之。”

另一方面,也对我未来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未来,我想成为一名怎样的新闻人? 通过记者们的讲述,我得知全能型记者越来越被看重,拍摄、剪辑、开车都是记者必备的技能。全媒体的思维,全媒体的方式也不可或缺。我深知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也越发坚定成为一名记者的决心!



责任编辑:新闻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