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育人成果||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学习心得(十六)

2021-11-24 15:53:57 新闻党支部

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是在中宣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中国传媒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大讲堂是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闻舆论工作、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正式吹响新文科建设号角的首项重要工作。

2020年大讲堂的主题为“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新闻记者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日夜奋战在抗疫斗争的第一线,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大讲堂邀请了14家主流媒体参与抗疫一线报道的42名新闻记者录制32集视频教学内容,生动讲述、立体展现中国新闻记者的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

2020年12月,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将其作为加强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之举,作为最生动的国情大课、有温度的思政大课、高水平的专业大课,由专业教师组织学生观看32集视频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撰写观后感并展开相关讨论,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命题,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理论优势、道路优势,打牢思想基础、夯实思想根基,做到“脚下沾泥土,心中有真情”。

学习感悟

新闻192 张天植

收看《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来自武汉抗疫一线的报道》,任务虽然布置突然,但是很有意义。各大新闻媒体机构去过武汉抗疫一线的记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成一堂专业又生动的课程,让广大新闻学子受益匪浅。

通过32集的密集学习过程,我也收获颇丰。首先,让我收获的就是新闻人的责任意识。还记得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一专业的学术词语还没有被确定,各大媒体只能称之为“不明原因肺炎”。武汉,作为最早出现病情,病患数量最多的,人口流通量较大的千万级人口城市,无疑是全国最危险的地方。一时间,武汉似乎成为了中国的“雷区”。特别是武汉“封城”后,全国人民居家隔离,足不出户,没有一个人想要靠近武汉。但是,广大的新闻记者、编辑等“船头的瞭望者”,要去抗疫的最前线,疫情的“船头”看一看。

在32集的观看过程中,我了解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财新等媒体的记者都在第一时间集结、第一时间出发,去到武汉的各个医院,采访、报道。我还记得大讲堂中,一位去过一线的女记者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被过度消毒。”这样的话语,一下把我们拉回疫情防控尚不明朗的时期。的确,在不知原因的肺炎面前,所有人都害怕极了。可是记者的责任就是要完成采访和写作,把一线最真实的情况写出来,给全国人民看。对于记者来说,这些事情即使害怕也必须去做。我更敬佩的是,有些记者进入红区,到重症病房去采写,了解最全面真实的内容。我懂得,在船头瞭望就要看得有深度、望得有广度、了解得更清晰。

多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新闻人在大讲堂中,不仅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更说出了自己在选题、采访时候的经验和方法。武汉疫情严重,记者全都涌到那里,报道很容易产生同一性。如何选择有价值、与众不同的新闻点或许是当时记者除做好自身防护外最大的课题。

深处“雷区”之外的我,也想获得种类更多、信息更全面的新闻,无论我是不是新闻学子,大概都对武汉的状况十分关注。受众的“胃口”很大,记者如若扎堆报道,一味讲求速度比拼,我国的新闻质量必然下降。

于是,在武汉有过工作经历的新闻记者,在寻找选题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独门秘籍。回想起在前不久,因为找不到选题没法上交作业而苦恼的我,这无疑是相见恨晚的救命良方。在观看时,我学习到:寻找选题凭借的不是运气,而是一种敏锐。这种敏锐的直觉或说敏感的素质,是新闻人在不断地工作和联系中培养的。我自觉一学期以来,我的练习有所欠缺,眼界不够开阔,甚至曾经错过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选题。

终于,在聆听采访细节的时候,记者们给了我答案。其实,寻找选题是一个十分完整的思维过程,并非一拍大腿的即兴而为。

在疫情过程中,身为一个尚在学习的新闻系学生,我关注到网络的舆论是一块高地。阴谋论、谣言、诋毁之词频频出现,此时便体现出新闻传播的重要性。中国的新闻记者,应当有深入一线产制内容,并与党同心、与人民共情的优良传统,站稳舆论阵地和党性立场。新闻工作者要坚守在一线,坚持真实性原则,不忘做新闻的初心、不忘去武汉的初心,做出优秀的新闻,引导舆论、为人民服务。

在疫情报道的过程中,我关注到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之外,还进行了许多科普与辟谣的工作。甚至比医生和专业人员讲的更多、讲的更快。现在,我相信老师说的:新闻工作者要是一个多面手。果然,如果在这些科学知识面前,记者先败下阵来,那么就很难为广大受众传播正确、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就无法担起新闻人的责任。如若无法安抚受众的紧张情绪,我们的舆论环境将变得更加糟糕,到时想再挽回,就成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从几十位新闻工作者的眼中、口中,我还看到了他们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众所周知,新闻工作并不是一个能让人一夜暴富的行业,无数新闻工作者默默无闻,不追求功名利禄,只为在第一时间获得时间的真相。

疫情平稳后,我成为了预备党员。我承诺的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与这些去过武汉的新闻工作者相比,可谓微不足道。烈火炼真金,患难出英雄,一名新闻系学生的眼中,深入报道的记者就是最大的英雄。遇到采访,他们不顾安全距离,不顾个人安危,冲到最前,想要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更近一些,我认为,为了5W1H,他们可以连命都不要。英雄们虽然有不同的外表,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精神支柱,那就是他们热爱的新闻事业。如同,医生热爱医疗事业,疫情严重坚持救死扶伤的境况。

32位新闻工作者的讲述,让我对合格的新闻学子有了新的定义。我们首先要有建设我国新闻事业、新闻阵地的情怀与担当,有牢固的政治信仰,扎实的专业基础,政治过硬、业务过硬、战斗力过硬。

观看大讲堂的视频之后,我找到记者们曾经在武汉撰写的报道,拿来阅读。即使身处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即使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即使病毒正环绕在他们周围,但没有一篇新闻是粗制滥造的。每一篇报道都蕴含着他们的匠心,精细打磨、苦心求索、时常反思,提升报道质量是当时新闻工作者的常态。

在我未来新闻学习乃至新闻工作的道路上,这些踏足武汉的记者便是我心中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从方舱医院到金银潭医院的距离,用文字传播医生、患者、家属的真实事迹,用镜头记录下从入院到出院的时间长度。面对病毒弥散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记者们可以顽强奋斗,撰写高质量、有温度的新闻作品,是他们新闻素养和专业基础的体现。

听他们细致的讲解,我仍能感受到新闻工作者历经千辛万苦在武汉完成报道工作之后,却十分谦虚。在他们心中,自己过去几个月做的事情,只是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高尚或是伟大之处。他们把无限的赞美、镜头、笔墨都留给了治病救人的医务工作者。在他们眼中,医务工作者才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困难之后能做到忽略自己。

很遗憾,听过讲解,我也没能记下他们的名字,他们就是如此平凡。但是成千上万条新闻,有消息、有深入报道、有采访,是他们不惧感染风险,不舍昼夜的成果。为全国人民带来新近发生的疫情新闻。

疫情之前,我对新闻的学习如同此前学习其他学科的课程一样,停留在知识灌输和了解,应试的浅显阶段。疫情之后,特别是观看大讲堂视频之后,切身感受新闻工作者第一时间进入一线,进行报道工作的整个过程。我看到新闻这一领域和新闻工作者身上肩负着关乎于社会的道义担当。为了让社会平稳,平息负能量舆论,带来真实可靠的新闻。给受众介绍疫情最真实的情况,抓住时效,刻不容缓。毫无疑问,没有被感染的人战胜疫情的信心全部来自记者的新闻作品。取得的巨大成果,研发的重要突破,受众了解的途径都是新闻。

我期待在未来,我也能够拥有能力、资格和条件,在祖国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也会像这些英雄们在此次疫情报道过程中的表现一样,不畏艰难、不惧奉献、不退缩、不影响新闻质量。申请去灾难最严重的地方,去一线,去“船头”,用我的专业技能作通行证,勇敢逆行,有所担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很多大讲堂的主讲人提到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已经化为他们内心的支柱,在清晰地知道危险时,有所担当。在国家危难的关头,贡献自己的力量。

32集视频,三周的连续观看,让我更加热爱我正从事的新闻事业。主讲人的真实故事,让我有所感触,这远比学习概念、知识重要。因为,理论知识是在课本中冷冰冰的文字,印刷的教材,不能给我这样的情怀,不能为我讲述新闻工作者的担当。我必将苦练新闻专业本领,做到响应号召、快速反应、确定方向、扛起笔和镜头、朝着需要我的地方迎难而上。坚守心中的党性原则,提高品德修为,充满信心,坚守岗位。


责任编辑:新闻党支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工商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新闻系将展现中国新闻记者家国情怀与专业素养的“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纳入专业教学。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