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业大学打造《大国首都》特色课程 探索“大思政课”创新范式
北京工业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树牢首都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发扬首创精神,打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课内与课外,举全校之力打造《大国首都》校级特色思政课,以点带面大力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相关做法曾先后得到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全网阅读量突破百万,受邀在各类会议作交流发言10余次,京内外10余家高校来校调研交流,形成了一定示范带动作用。
一、坚持高位推动,以时代命题为出发点,确保人才培养工作始终与大国首都建设发展同向同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学校思想政治课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制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自2022年起布局实施“课程质量创优计划”“教师队伍提升计划”“学科建设攀登计划”“课程思政协同计划”“服务北京攻坚计划”等五大行动计划18项重点举措,其中“全力打造校级思政课《大国首都》”为重要举措之一。作为首都高校,学校近70%的本科生为北京生源,超过70%的毕业生在京就业,学校党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重大时代课题,明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方向,坚持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故事在哪里、“大思政课”就上在哪里,高起点、高标准打造《大国首都》课程。学校党委先后召开“大思政课”建设工作研讨会、做好工大特色的“大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等,持续完善课程内容、提升课程质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担负起建设新时代大国首都的历史使命。
二、坚持植根首都,以地域特色为切入点,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之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课程设置8个专题的课堂教学,以“提问+解答”的方式分别讲授“都”与“城”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首都文化是一篇怎样的大文章、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底气从何而来、北京的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国际交往中心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市民诉求如何驱动首都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新时代的大国首都将是什么模样。8个专题一脉相承、前后衔接,以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为逻辑起点,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大历史观讲深、讲透、讲活大国首都的风采及其蕴含的核心要义,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回看走过的路中强化政治认同,在对比别人的路中增进“四个自信”,在远眺前行的路中增强使命担当。课程汇集政府机关、主流媒体、科研院所、兄弟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校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城市规划建设等多领域的教学名师,面向千余名学生进行教授,逐渐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内外协同的“大师资”队伍,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坚持实践导向,以立德树人为落脚点,推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课程积极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在“小课堂”上注重运用“接地气”“冒热气”的案例素材,在“大课堂”中巧思设计“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教学,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用现实的伟大成就激励学生。一是充分发挥首都资源集聚优势,以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地图为依托,参与开发建设北京市朝阳区1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引导组织学生团队走进北京中轴线胡同、朝阳城市智慧大脑、中关村科学城、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奥运场馆等开展社会实践调研,联合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睿实分校等到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开辟“大中小”贯通的“行走的思政课堂”。二是自主搭建校园实践育人平台,学校主动融入首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打造党建馆、科技馆、文化馆“三馆”矩阵,将馆藏资源转化为以《大国首都》为代表的“大思政课”重要教育教学平台;推动第一课堂课程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与第三课堂“‘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积极联动,举办名师名家进校园十余场次。三是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模式,突破传统思政课单向讲授,在网络云端开设专题内容互动交流区,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为首都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网络云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成长为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