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联建聚合力,驻村“汇智”启新程

2025-04-08 08:40:59 孙喆

一、背景情况

长期以来,北京建筑大学扎根京华乡村大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对爨底下等京郊古村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到近年来在门头沟、密云、房山等区开展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全国示范实践,学校师生薪火相传,持续为首都山区的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2022年门头沟区入选第一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区以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学系教工党支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积极整合多学科师生团队下乡驻村,依托高校智力优势,深度应用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探索出一条“上接前沿科技、下接山村地气”的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二、主要做法

(一)驻村共建,支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全国示范

支部组织驻村团队开展长期驻地服务,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要求,开展陪伴式、在地式的指导,长期跟踪陪伴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搭建村民、政府、社会力量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激发村庄活力,改善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挖掘利用特色资源。开展高校师生、专业人员、当地村民共同参与的项目工作营,通过多学科交叉协作,提升规划落实实践质量,保障项目实施效果达标可控,培养了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驻村设计师与乡村工匠队伍,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深入村庄调研,结合实际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并保障实施。以线性空间要素为引领,将传统村落所在的八条沟域作为区域协作单元,统筹历史文化与山水资源,协同特色产业发展,共享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形成八大特色发展片区。构建“一水系八沟,古道联百村”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总体空间格局,带动全域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发展与乡村整体振兴。

深入跟踪推进建筑等项目的高品质落地实施。团队驻村期间在建筑、景观和公共空间等领域持续发力,通过100余次的技术交底、过程指导、验收核验等施工现场互动,严格把控项目实施质量,注重细节优化,确保项目整体效果达到高标准,展现传统村落的独特魅力。项目实施成效受到了广泛关注,被央视新闻栏目采访报道,进一步提升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

(二)“智治”赋能,构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数字底盘

针对传统村落管理效能不足、文化传播受限的现实困境,对门头沟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数字化传承,开展多维度、多层面的统计和分析、存储和展示,为修缮、保护、活化利用等工作提供数据服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建设维护运营,结合村落文旅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媒介平台,打造智慧旅游管理系统,扩大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

建立贯通“村落、院落、建筑、构件”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平台。驻村逐院测绘309处传统院落,建立院落-建筑-构件全要素数据库,数据规模超过2000GB。发挥专业人才智力优势,引入无人机测绘、数字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逐一开展传统建筑测绘、影像采集、数据归档、处理分析工作。强化常态维护,开展传统村落数字化管理运营,依托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平台,强化提升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效能。

构建多功能、集约化、全覆盖的数字化智能管理体系。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数据调查录入的基础上,运用建模软件对传统村落的地形及传统建筑三维模拟仿真,建立与实物近似的传统村落三维模型。整合传统村落鸟瞰、自然风光概况、人文历史介绍和文化保护与发展现状等内容以展现门头沟区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宣传乡村旅游的同时推动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三)善治惠民,助力传统村落风貌奖补政策实施

农房作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村庄特色风貌肌理的重要构成以及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传统村落整体的保护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有效引导传统村落村民依规、依风貌开展农房的修缮改造,保护好村庄的整体风貌与特色乡愁。团队在门头沟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从传统风貌农房建设的“用材、用工、成本、工法”等方面,深入调查100余处传统院落,访谈施工队、工匠、农户50余人,摸清传统风貌农房建设的用材用料用工要求、成本造价差异,支持门头沟区出台了全市首个传统村落农房风貌引导政策,达到有效降低传统村落农房改造成本,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的善治惠民目标。

团队依托自身技术储备,开展了门头沟区传统风貌奖补平台开移动端、web端研发。协助完成《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农房风貌引导工作方案(试行)》及《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受灾农房风貌引导工作方案(试行)》政策制定。完成多轮传统风貌奖补政策宣讲,为农业农村局、乡镇干部、村民群众详细讲解农房风貌奖补政策。组织开展传统村落风貌奖补现场核查系列工作100余户,有效提升传统村落风貌管控示范效应,接续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实施,扩大传统村落传统风貌保护成效。

三、经验启示

(一)党建铸魂,规划引领:教师党员骨干担纲编制规划

规划编制期间,以传统村落保护、建筑文物修缮、文化遗产利用等领域10余人的党员青年教师骨干作为突击队,协同团队20余人,连续奋战2个多月,从项目顶层政策制定至具体建筑细部设计均开展深入打磨,最终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并支持项目获批全国示范,有效破解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智力资源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单一的问题。

(二)数字赋能,智慧驱动:应用前沿技术破解现实难题

整合前沿科技形成数据支持的规划技术方法集成,以遥感测绘、机器学习、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支撑乡土建筑调查、风貌管控落实、特色文化展示等传统村落保护治理需求。支持农房奖补政策论证、宣讲、答疑等落地保障相关工作,推动解决传统风貌建筑成本高和居民生活条件亟需解决之间的矛盾,为全国范围内破解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建筑改造难题提供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央视《新闻调查》以“苇子水的乡愁”为题进行专题采访,学习强国、中国建设报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

(三)青年扎根,传承使命:动员学生参与强基固本育人

实施一站式设计下乡服务体系,组织青年党员教师深入传统村落长期驻村,周期性跟踪巡访100余次,开设20余个假期工作营累计动员200余学生进村开展多领域共建活动。开设镇、村干部培训班和工匠培训班,培训100余名基层干部和工匠代表,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保护意识,传承乡村工匠建造技艺,破解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难题。拍摄《初心爨承》《小村里的广大精微》等宣传片,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等部门举办的“谁不说俺家乡好”活动中,位于全国前列,获得新华社客户端300余万阅读,30余万点赞。被评为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十佳案例和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秀案例。两次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设计下乡可复制经验清单”,由住建部正式发布,并向全国推广,成为全国示范。

(四)开拓思路,整合创新:引导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强化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作用,开展系列政策研究梳理并明确引导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部门职责与协调机制,制定了一套融合文化遗产保护、资源盘活利用、村庄建设治理等要求为一体的保障制度,形成《关于实施门头沟区村庄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意见》《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农房风貌引导工作方案(试行)》《门头沟区传统村落受灾农房风貌引导工作方案(试行)》等支持传统风貌管控奖励补助、闲置农房流转、驻村责任专家选聘的系列政策,形成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保障方法。


责任编辑:魏菲宇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依托我校智力优势,深度应用各类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探索出一条“上接前沿科技、下接山村地气”的乡村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