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以科技赋能学生成长,培养产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025-04-12 12:29:41 刘明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做“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是引导广大教师立德修身、敬业力学的根本,是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引领。为发掘和分享那些在教育事业中以学生为中心,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科教工党支部开展了“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系列活动,共同弘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精神,探索全面建设北农动科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本期我们邀请到北京农学院动科教工党支部的刘明教授,为大家分享他的育人故事。

图片1

刘明(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教授)

刘明,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动物营养学科首席,兼任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副秘书长等职务。主要从事猪营养与天然功能成分研究,授权发明专利8项,发表论文40余篇,编写著作3部,主持承担国家和北京市科研项目14项。入选中组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与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计划,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5项,是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和第二十二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在首都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他既是实验室里严谨求真的科研工作者,又是养殖一线躬耕实践的“技术推广员”;既是课堂上启迪智慧的“灵魂工程师”,又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产业领航人”。

知行合一:养殖场里的生命课堂

在农业科研的漫长征途中,刘明教授始终以“传承者”的赤诚,将实验室的精度与生产一线的温度淬炼成育人原色。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注重课程建设,开设并主讲《AI+数智畜牧:无“人”牧场》通识必修课、《动物科学研究进展》等前沿课程。他认为“真正的农科教育,既要扎根实验室,更要走进养殖前线”。在《饲料学》课堂上,他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低碳养殖的饲料解决方案”为课题,带领学生深入华北地区规模养殖场。团队通过分析300余份粪污样本发现,精准调控氨基酸平衡可降低15%氮排放,而松树皮提取物添加能提升8%的饲料转化率。这些来自实践的发现被写入新版教材,并孵化出教育部“新质生产力——饲用天然功能成分研究与新产品创制”主题案例项目。参与项目的学生回忆:“跟着老师在猪场采样的那个夏天,我第一次明白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真实的行业痛点。”

图片2

刘明教授在猪场

创新育人:在科研前沿锻造实践型人才

面对课堂与产业需要的鸿沟,为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刘明教授牵头组建了“饲料蛋白质生物智造创新实验室”、协助建立“农业合成生物学北京实验室”,将其打造为本科生创新实践的“练兵场”。在这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从功能成分提取、动物饲喂实验到数据分析全程主导的科研探索者。2023年,他指导的本科生团队凭借“基于原花青素的仔猪肠道健康调控技术”项目,在北京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学生们感慨道:“刘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技术,更引导我们拓宽用科技改变行业的视野。”每年暑期组织的“科技兴农实践行”活动,让学生在猪场鸡舍间体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真谛,这份对土地的热爱,正通过一次次实地调研融入学生的专业信仰。

图片3

刘明教授在实验室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科研问题

产教融合:在生产线淬炼新农科人才

在刘明教授眼中,人才培育如同生物育种,既需精选“遗传基因”,更要营造 “生长沃土”。他探索出“学术导师+产业导师+产业项目”的三维培养体系,让学生在产业场景中成长为“会解题的实战派”。针对研究生培养独创的“产业命题导入”机制,让科研课题始终锚定真实需求。2021年,东北某饲料企业提出的“大豆糖蜜高效利用”难题,催生了学生团队的攻关项目。历经24个月的小试、中试和放大实验,他们研发的菌酶生物发酵技术将糖分转化率提升至90%,较传统工艺提高32个百分点。这种“从车间问题到实验室方案”的培养路径,让学生深刻理解科研的本质是解决真实痛点。这种扎根产业的培育模式,让毕业生活跃在饲料研发、养殖管理等关键岗位,成为推动行业升级的“技术火种”。

图片4

刘明教授在科研实践基地

三维贯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育人新生态

刘明教授深谙现代农业教育的时代命题,创立“产业命题-科研攻坚-教学反哺”的双向循环机制,将研究生培养深度嵌入产业升级脉络。他主导的“课题源于产业需求,成果回归产业应用”选题模式,使实验室研究始终与行业脉搏同频共振。他围绕解决抗生素过度使用和饲料蛋白质资源短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两大问题,相关成果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27项,成果产业化应用于生猪1.36亿头,肉鸡19.44亿只,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5亿元,为保障首都以及全国食物安全做出重要贡献,2023年获得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在校企协同方面,他与禾丰牧业、大北农、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共建12个实践基地,每年输送30余名研究生参与技术攻坚。2022年,他带领研究生团队赴河北某养殖企业开展“无抗饲料”推广示范,通过添加自主研发的植物提取物,帮助企业将抗生素使用量降低70%,养殖效益提升15%。企业负责人称赞:“这些年轻人既有理论功底,又懂实际操作,正是行业最需要的人才!”

图片5

刘明教授在饲料厂调研

在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刘明教授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将教育家精神深度融入农科人才培养实践。作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始终秉持“把科技种子播撒在学生心中,让创新成果扎根产业一线”的育人理念,形成“以研促教、以产哺学、以践固知”的协同育人模式,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情怀、懂理论、会实操、能创新”的农科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窦金焕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北京农学院动科教工党支部开展“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活动,邀请刘明教授,分享他的育人故事。